添得一条略彴,如从画里行来。
即此草庵亦可,何须百尺楼台。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能力,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添得”的意思是“增添了”,即“又添了一条小溪”;“略彴”的意思是“小桥”。
【答案】
译文:添一条小溪在路边,仿佛从小画里走来一般。这草屋也可,何必要百尺高楼呢?
赏析:诗人通过对比,写出了“望亭饭僧”的幽静和闲适,也表达了诗人归隐山林、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添得一条略彴,如从画里行来。
即此草庵亦可,何须百尺楼台。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能力,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添得”的意思是“增添了”,即“又添了一条小溪”;“略彴”的意思是“小桥”。
【答案】
译文:添一条小溪在路边,仿佛从小画里走来一般。这草屋也可,何必要百尺高楼呢?
赏析:诗人通过对比,写出了“望亭饭僧”的幽静和闲适,也表达了诗人归隐山林、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夜泊慈姥矶,登绝顶坐月。 此诗描绘了诗人夜泊慈姥矶的情景,并在绝顶之上静坐赏月。 踪迹元蓬蔂,天涯自往回。 “踪迹”指足迹或行踪,这里指诗人在慈姥矶的行踪。元蓬蔂可能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神仙或仙人,诗人以之形容自己在慈姥矶的游历和经历。 “天涯”指遥远的天地间,诗人用它来形容自己身处的环境或心境。他在这里自顾自地说着,仿佛是与天地间的其他事物对话或交流。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展现了诗人的豪放不羁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对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作的艺术特色进行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然后综合概括作答。本诗首联写送别;颔联写离别后的感受;颈联写别后相逢的情景;尾联写别后思念。 首联“寒云江上渡,去住总超伦”,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寒云江上渡,表明了送别之地是江南,时间是初冬,寒云江上渡,表明了送别之时是冬季的傍晚
过安茂卿秦淮寓馆 明代诗人雪浪法师作品赏析 1. 诗题释义与背景 - 诗题来源与作者信息 - 创作时代及历史背景 2. 诗句原文与翻译 - 过安茂卿秦淮寓馆 - 注释与译文对比 3. 关键词解析与诗意解读 - 安期东海至新借白门居 - 绿醑称从事红妆用校书 - 舟移淮水月馔出晋陵鱼 4. 文学手法分析 - 诗歌意象与象征 - 修辞技巧与表达效果 5. 主题思想与文化内涵 - 对生活感悟与哲思 -
蒋墅晓行 清晨启程过金坛,稀疏星月尚残留。 三座山峰如句曲,曲折山道似严滩。 村中捣衣与霜共,渔灯隔雾映寒光。 吴歌多苦调,融入船夫歌声凉。 注释: 1. 蒋墅晓行:早晨的旅程从蒋墅开始。 2. 晓发渡金坛:早晨出发,经过金坛。 3. 星疏月未残:稀疏的星星和未完全落下的月亮。 4. 三峰如句曲:三座山峰如同句曲(一个地名,在今江苏宜兴)。 5. 百折似严滩:曲折蜿蜒的山路如同严滩(一个地名
诗句输出: 松寥阁与堪公夜坐看月晨起值花朝连春分纪事同赠 译文: 自从赴任已公邀请,清谈打破寂寥。 茶全烹煮在谷雨,春天的一半及花朝。 薄雾笼罩寒月,微风上夜潮涌。 不知峰顶雪,还待几时消? 注释: - 松寥阁:位于某个地方的建筑物或地点。 - 堪公:指某位官员或人物。 - 夜坐:夜间坐着交谈。 - 看月晨起值花朝:早晨起来赏月,恰逢花朝节。 - 连春分:春季的中间时期,即春季的中期。 -
这首诗是诗人在刘庵晚步时,看到江南诸山有感而作的。诗中描述了荒原上的景色,以及诗人对江南山水的深情厚意。 “荒原无历览,直视但丘陵。”这两句诗描绘了荒凉的原野景象,让人不禁感到一种孤独和凄凉之情。诗人直视着眼前的丘陵,似乎想在这荒凉的世界中寻找一丝生机。 “斥鴳飞盈步,波臣水仅升。”这两句诗则描绘了江南的水乡特色。斥鴳是一种小舟,波臣则是水流的使者。诗人看着它们在水中飞翔
【诗句释义】 绽:露出,显露。衲头庵:即衲头寺,位于浙江天台山中。法秀禅师:唐代僧人,俗姓何,号法秀禅师。他住持衲头寺时,以禅定闻名于世。 无定:指禅宗所提倡的“不立文字”。 双林:指双林寺和双岩寺。一岭:指天台山中由北至南的一条长岭。 磬声:寺院中敲钟的声音。断续:断断续续。 香霭:佛寺中香烟缭绕的景象。 氤氲:弥漫、缭绕的意思。 石径:石铺成的小路。疏竹:稀疏的竹子。 片云:大片的云彩。
诗句释义:在山中的住所里,我与倦怠的鸟儿一样,一同感到了生活的疲惫。在山寺中,晚钟的声音似乎已经消散,留下了余音。秋日的潭水因为寒冷而干涸,风也使得夜晚的磬声显得更加寒冷。我的小榻上悬挂着半段经文,僧人们则用手指着长干寺的方向。我曾在那里听到过浮丘山的鹤鸣声,但如今却难以忍受那离别时的哀伤。 译文:在山中的住处,我就像疲惫的鸟儿一样,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山寺里的钟声仿佛已经消失
江上道中即事有怀同社诸友 遵路三支别,横江一苇从。断堤方舍筏,山寺忽鸣钟。 飞雾翳寒日,残烟隔暮舂。间关犹未远,离绪已重重。 注释: 1. 遵路三支:沿着山路走三回(三支指三处弯曲的小路)。 2. 横江一苇从:意思是说,我像一只芦苇一样横渡长江。 3. 断堤方舍筏:指遇到险滩时,只好暂时放弃船筏,在堤岸上行走。 4. 山寺忽鸣钟:突然听到山上寺庙里传来了钟声。 5. 飞雾翳寒日:云雾缭绕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考生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结合注释,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最后写出自己的赏析意见。 本诗为游寺之作。首联“蟠纡垂鸟道,苍翠削芙蓉”,是说寺庙盘曲迂回,山势高峻,树木葱茏,犹如碧绿的芙蓉削去花尖,十分秀丽迷人。颔联“坐可依危石,行将驻短筇”,写在庙中凭栏静观、漫步休憩的感受。颈联“寒深千片竹,霜老一枝松”,写寺庙周围竹子和松树的景色。尾联“甃草枯残水
送刘朝甫还吴 同游心事已成非,忍向都亭复送归。二月浑河冰尚合,三春禁柳色犹微。旧来道路愁能记,此去音书忆到稀。极目轻舟云水上,别君那得不沾衣。 注释:同游的朋友们已经各奔东西,心中充满了不舍和遗憾。我不忍再次在都亭送你们离开。二月时,浑河的冰还没有完全融化;春天到了,但禁柳的颜色仍然很淡。过去我们一起走过的道路依然让我难以忘记,而你此次离去,我收到你的信息越来越少了。极目远眺
【解析】 本诗写诗人于上巳日观田桥祓禊望所期客,抒发了诗人的怀人之情。 “青山结层岚,新流漾周泽”两句,描写景色。首句写山,点明时间;第二句写水,渲染气氛,烘托出春光明媚、万物萌生的景象。 “阳景属良辰,游人满晴陌”两句,描写人物活动。第三句写时序,第四句写景物,渲染节日气氛,写出人们欢聚一堂,畅饮欢乐的情景。 “联翩塘上行,去来江边客”两句,描写人物活动。此联写男女双方在池塘之上相会
【解析】 “结客”是古代文人的一种游宴风气,即以文会友。“吉祥寺”,为唐代长安城内的著名寺院,是当时文人墨客常集之地。此诗是诗人游览吉祥寺时所作,表达了作者对佛祖的虔诚敬仰之情。 第一句“落日帝城隈”,写诗人在夕阳西下之时来到长安城的一角——吉祥寺前。这里用了一个“落日”的字眼,既点明了时令,又暗示了时间之长和游兴之足。 第二句“摩霄梵宇开”,描绘出了吉祥寺高耸入云、宏伟壮观的景象
【译文】 屋后一条小河,门前有几座青山。 云飘月来桥上过,鸟叫花落林中闲。 【注释】 1. 屋:指茅屋或小屋。 2. 一湾:一条弯曲的水流。 3. 几点:几处,几个。 4. 云去月来:云在天上行走,月亮在天上移动。 5. 桥:指小河上的桥。 6. 鸟啼花落:小鸟叽叽喳喳地叫唤,花儿纷纷凋落。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小诗,诗人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农村图画,表达了他对自然和农民生活的热爱
【注释】 望亭:即望亭寺,在今浙江萧山县。 作:创作。 借得人家隙地:借用人家废弃不用的空地来修建茅屋。 中藏几树梅花:指梅树下有几棵梅花。 旋:立即。 构:建筑,此处指建造。 数间茅屋:几间茅草房。 欲谈一卷《楞伽》:打算读一卷佛教经典《楞伽经》。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为友人写的,描写了望亭寺周围的自然景色和人文环境。诗人借用别人废弃不用的空地,建造几间茅屋,以供读书之用
【注释】 十月十五日:指农历十月十五日,即重阳节。 冶父山:位于今安徽怀远县境内。 方丈庵:在冶父山上建有寺庙。 东岭:指冶父山之东的山岭。 西林:指冶父山之西的树林。 残霞:指晚霞。 边笋:指山野中嫩竹。 乘凉:乘着凉风。 【赏析】 此诗为诗人重阳节登冶父山所感而作。首句写日出东方,月从东方升起;第二句写太阳偏西,云彩渐渐收敛。“初升”和“渐敛”是两个相反的动词,但在这里却构成一个和谐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