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怜王粲在荆州①,千载空悲鹦鹉洲②。
云里旧谙三殿路③,春来独上一层楼④。
风吹江舸凌晨发⑤,雨暗山衙向晚留⑥。
人世去来元不定,栏前看遍水中沤⑦。
【注释】
①王粲: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曾任荆州牧,故称“王粲”。②鹦鹉洲:在长江中流,武昌西南。③云里:指天空之中。三殿路:指黄鹤楼高耸入云的三重檐顶。④春来:指春天来到黄鹤楼时。⑤江舸:即船。⑥山衙:山间官署。⑦栏前:指栏杆之前。水中沤:水波中的浮萍。
【译文】
谁能怜悯王粲在荆州,千年空自悲叹鹦鹉洲。
云中依稀记得旧时路,春光到来独自登临黄鹤楼。
清晨乘着船顺流而去,傍晚却因雨停留不前。
人世间去与来都不定数,栏杆前看尽水中漂浮的浮萍。
【赏析】
此诗写于公元651年(唐高宗永徽二年),诗人初出长安,赴任江州司马,途经鹦鹉洲时所作。诗人面对鹦鹉洲之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首句写王粲对鹦鹉洲的思念,第二句以鹦鹉洲作背景,点明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惆怅;第三句写自己登上黄鹤楼的情景;第四句写自己登楼上望所见的景象;第五句写自己乘船行至江边,见天色将晚而停留不前;第六句写自己在江上所见景象,表现诗人对仕途的失望。全诗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欲登高处览胜却无奈落拓江湖的复杂心情。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意境深远,含蓄地抒发诗人内心的苦闷。
首句“谁怜”二字,道出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王粲曾为荆州牧刘表幕客,后归降曹操。诗人借用古人王粲的典故,表明自己的身世遭遇,并以此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
中间两句写诗人登上黄鹤楼后所见景色和感慨。首句“谁怜”一词,暗含诗人对王粲的同情,也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颈联两句描绘了诗人登高望远,见江面晨曦,暮色沉沉,舟楫徘徊,渔舍隐现的景色。诗人通过描写江面晨曦和暮色沉沉等景象,烘托出作者内心愁闷压抑的情绪。
尾联两句写诗人看到水面上的浮萍,联想到自己的前途渺茫,人生多变。诗人由登楼远望转入抒情,由眼前之景想到未来之景,用典巧妙。
《登黄鹤楼》一诗,从内容到形式,都显示出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特色。此诗语言清新,格调高远,意境开阔,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