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汩出齐郡,悠悠下广川。
子城丛灌木,官阁俯清涟。
野兴飞凫外,狂歌落日前。
新亭风景别,不用泪潸然。

濯缨阁会李巨川张伯初小酌

汨汩出齐郡,悠悠下广川。
子城丛灌木,官阁俯清涟。
野兴飞凫外,狂歌落日前。
新亭风景别,不用泪潸然。

注释:

  1. 汨汩:水流缓慢的样子。
  2. 齐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楚国大夫屈原被贬至湘南时,曾“不忍见故都之公卿”,“怀其国其民”而投汨罗江自尽。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江边建有汨罗君庙。此处泛指汨罗江。
  3. 广川:大河。
  4. 子城:古代城市中较小的城,此诗中的“子城”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子城或古迹所在之地。
  5. 官阁:指朝廷的官府,也即朝堂。
  6. 清涟:清澈的水波。
  7. 野兴:《汉书·高帝纪》载,刘邦曾经说:“夫运筹策帷帐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需)不绝,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后来,人们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镇守江山”等来形容人的卓越才能和功绩。此处借指张伯初的高超才能与成就。
  8. 飞凫外:指广阔的天空之外。飞凫,即飞翔的大雁。
  9. 新亭:三国时吴国东阳人陆凯写信给朋友范晔,劝他勿过悲伤。范晔回信说:“天下方乱,一国拭目视淮淝,吾辈身寄东流,此去一苇渡江,足惜风鉴(喻指命运多舛)。新亭对泣,非所以论盛德。”陆、范二人都是以高洁的品行和远见卓识著称于世的文人。这里用来比喻友人离别的情景。
  10. 不用泪潸然:意思是无需伤心流泪。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稹为李巨川和张伯初在濯缨阁小酌而作。诗人通过描绘两人在濯缨阁相聚的场景,表达了对他们友谊深厚的赞美之情。

首句“汨汩出齐郡”,描述了河水从齐郡缓缓流出的景象。这里的“汨汩”形象地传达了水流的柔和与舒缓,暗示了李巨川的文才如同这流水般温润而不张扬。次句“悠悠下广川”,则进一步描绘了河水流淌的方向与速度。这里的“悠悠”和“下广川”都给人以悠长、宁静之感,与上句相呼应,共同勾勒出一幅河流缓缓流淌的画面。

接下来的两句“子城丛灌木,官阁俯清涟。”通过对子城的描写,展现了濯缨阁的地理位置以及周围的环境。这里的“子城”很可能指的是某个具体的地点,而“灌木”则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象征着李巨川的文采犹如草木般茂盛,生命力旺盛。同时,“官阁”一词也暗示了张伯初的地位与才华。而“俯清涟”则形容了濯缨阁的景致之美,让人仿佛能感受到清凉的涟漪轻轻拂面。

接下来的几句“野兴飞凫外,狂歌落日前。”则是对两位好友相聚时场景的生动描绘。在这里,“飞凫”代表着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精神风貌;而“狂歌”则展现了他们放荡不羁的性格特点。这样的描述不仅展现了两位好友的个性特征,也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追求,即追求自由与快乐。

最后一句“新亭风景别,不用泪潸然。”则是对此次相聚情景的深情回顾与感慨。这里的“新亭”可能是一个地名或者象征性的意象,代表着新的开始或新的希望。而“风景别”则意味着这次相聚将成为一段难忘的记忆,让人难以忘怀。然而,诗人并未沉浸在伤感之中,而是选择用“不用泪潸然”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豁达和乐观。这种情感的转变既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惜,也展示了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这首诗通过对李巨川和张伯初在濯缨阁相聚的场景进行细腻入微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充满活力、才华横溢且性格豪迈的人物形象。同时,诗中的情感表达也富有诗意,既有对友情的赞美,也有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