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霁千门旧路微,曾传玉札上林飞。
行归紫塞和霜断,影度银河带月辉。
瑶瑟轻弹移宝柱,霓裳妙舞想春衣。
西风吹醒芦花梦,误逐闲鸥上钓矶。
【解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首句点明季节和地点,“白雁”二字表明是写秋天的雁,“千门”“上林”暗示是长安(今西安)。次句说白雁飞回故乡,故旧路依旧。第三句写白雁归来后的情景:霜降时,它仍和去年一样,在紫塞关外和霜断行。第四句写白雁归来,在银河边徘徊,带月辉而行。五、六句以瑶瑟和霓裳起兴,写雁归途中所见之景:雁过之处,宝柱摇移;所经之地,春衣欲动。七、八句描写雁归后的情景:雁已入梦乡,芦花飘荡,误被闲鸥追逐。
【答案】
①雪霁千门旧路微:大雪过后,京城里的道路还残留着一层薄薄积雪。②曾传玉札上林飞:曾经传书到上林苑去。③行归紫塞和霜断:归来时经过紫塞关,和秋霜相撞而断。④影度银河带月辉:影子映在银河边上,月光下带着光辉。⑤瑶瑟轻弹移宝柱:瑶瑟轻轻一弹奏,宝柱随之移转。⑥霓裳妙舞想春衣:霓裳羽衣舞女穿着华丽的衣服跳舞。(或:“彩衣翠帐”)⑦西风吹醒芦花梦:西风吹拂着芦花,惊醒了它们入梦的美梦。⑧误逐闲鸥上钓矶:误跟从那些悠闲的海鸟飞向钓鱼的岸边。(或:“误随闲鹭上钓船”。)赏析:此为题咏秋鸿之作。诗人抓住秋鸿的特征,描绘其形、声、色、态。开头两句写秋鸿南归时的环境和情状。“雪霁”,点明时间是深冬时节,天气寒冷。“千门”,指京城里的众多门,这里泛指京城内外。“旧路”,指秋鸿南归之前所走过的路。“传玉札”,“玉札”代指书信,这里指秋鸿给远人捎去的信札。“上林”,指汉高祖刘邦的旧苑。“玉札”,即玉函中的书信,可见秋鸿南归之时,正是人们想念远方亲人的时候。“紫塞”,指塞外的关隘。“和霜断”,与前面的“雪霁”相呼应,写出了塞外寒气逼人的特点。“紫塞”关外霜气正浓,与“雪霁”相对照,又见塞外严寒的气候特征,同时也衬托出秋鸿不畏严寒,万里长空,自由自在地飞翔的形象。“行归”,说明大雁已经飞回来了,“紫塞”关隘是它的归宿之地。“和霜断”写出了关外霜气浓重的情况。“影度银河带月辉”,这一句是写秋夜中大雁飞行的情景。银河,天上的一条亮晶晶的天河,古人常借喻为人间的道路。大雁的影子投在银河上,仿佛在银河边行走,同时月亮也伴随着大雁一起移动。“带月辉”,是写大雁的影子映在月华之中。“带月辉”既写出了秋夜的清冷,又表现了大雁在月色下的从容自得。接着两句是写大雁归来之后的情景。“瑶瑟”,指一种用玉石制成的瑟。古代传说,舜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在南岳衡山采药,舜不幸死于南方,二妃痛哭不已,泪洒在竹上,染成斑竹,做成瑟,所以称瑶瑟。“移宝柱”,即弹奏瑶瑟。“霓裳”,即《霓裳羽衣》曲。相传唐玄宗曾在月中见到杨贵妃正在舞《霓裳羽衣》曲,因命乐工李龟年将此曲写成歌词,流传于世。“妙舞”,极言舞蹈优美动人。“想春衣”,是想象那优美的舞蹈,使人想起春天的衣服来了。“春衣”,是写大雁回来之后的景色。“春衣”二字,不仅写出了大雁归来时的季节特征,也写出了大雁归来后的神态,即大雁归来时,身上已披上了春天的衣装。这两句写大雁归来后的情景,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实写大雁归来的情景和归来后的姿态、动作等。虚写是想象大雁归来后所引发的联想,即大雁归来之后,它身上披上了春天的衣装,仿佛是从春天走来的一般,因此人们不禁想起了春天的景色来。最后两句是写大雁回归之后的梦境。“西风吹醒芦花梦”,是写大雁醒来后的情景。这里的大雁是诗人想象的。“芦花”是生长在水边的植物,秋天开花,结出白色果实,随风摇曳,如雪似霜,非常美丽。“芦花”在这里代指秋天的美景。“芦花”本是萧瑟凄清的,但在秋风的吹拂下却变得美丽起来。“误逐闲鸥上钓矶”,是说大雁误跟从那些悠闲的海鸟飞向钓鱼的岸边。这两句写的是诗人对大雁的想象,也是诗人对大雁的赞美之情。“闲鸥”是比喻诗人自己,说自己像那些闲适的海鸟一样,误跟随着秋雁飞向了钓鱼的岸边,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