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冰蚕茧乍抽,随风袅袅自悠悠。
牵花有影晴多见,映月无痕夜不收。
色借明纱江上浣,光添白发镜中愁。
将军况是经纶手,高唱于今愧莫酬。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的要求,如本题“游丝”是全诗的核心意象,要求学生从诗句中找出该意象,然后进行解释,并结合整首诗的内容进行赏析;最后还要写出自己对这首诗的看法。本题要求学生从诗句中找出“游丝”一词,并分析其意思及在诗中的表达作用和象征意义。

“仿佛冰蚕茧乍抽,随风袅袅自悠悠”,这句诗意思是:似乎有条丝线刚从冰冷的蚕茧中抽出,像轻纱一样在空中轻轻飘荡。“乍抽”“袅袅”“悠悠”三个词,生动地描绘出“游丝”的状态。“乍抽”是新长出来的样子,“袅袅”是形容丝缕轻柔的样子,“悠悠”是悠闲自在的样子。这些词语都描写出了“游丝”轻盈的特点,为后文描写它的飘舞状态做铺垫。

“牵花有影晴多见,映月无痕夜不收”,这句诗意思是:风吹过来时,它的影子就出现在晴天的花朵上;月光洒下来时,影子却消失在夜晚的月亮中。“牵”、“影”、“晴”、“多”、“夜”、“收”等词语,都是诗人对“游丝”动态的描写。“牵花有影”说明它在风中摇曳,“映月无痕”说明它在阳光下飘忽不定,“晴多见”说明它在晴天更易被人们所注意,“夜不收”说明它夜晚也难以捉摸。

“色借明纱江上浣,光添白发镜中愁”,这句诗意思是:它的色彩就像明晃晃的纱巾在江河上漂洗,它的光芒好像能增添人眼中的白发。这里的两个动词“色借”与“光添”分别描写了“游丝”的两种形态,一是色彩,一是光线。“江上浣”是说它像白色的纱巾在水中漂洗,“镜中愁”是说它像是能够增加人眼中的白发。这里诗人把“游丝”拟人化,赋予其形象特征,使其更加具有生命力。

“将军况是经纶手,高唱于今愧莫酬”,这句诗意思是:我本是将军出身,如今却只能高歌吟唱,感到惭愧没有报答。“经纶手”是指掌握大权的人的手,“经纶”是治理国家的才识和手段。这句诗运用了比喻和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忧虑和无奈之情,同时也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

【答案】

(1)译文:

仿佛有条丝线刚从冰冷的蚕茧中抽出,随风轻轻地飘荡着。

风吹过来时,它的影子就出现在晴天的花朵上;月光洒下来时,影子却消失在夜晚的月亮中。

它的色彩就像明晃晃的纱巾在江河上漂洗,它的光芒好像能增添人眼中的白发。

我本是将军出身,如今却只能高歌吟唱,感到惭愧没有报答。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以“游丝”为题,意在咏叹游丝的飘逸灵动之美,同时寄托了诗人对世事沧桑、功业未成的无限感伤之情。

前四句主要写了“游丝”的形态和特征。“乍抽”是新长出来的样子;“袅袅”是形容丝缕轻柔的样子;“悠悠”是悠闲自在的样子,这四个词都生动地描绘了“游丝”轻盈而悠扬的特点,为后文描写它的飘舞状态做铺垫。

后四句则侧重写“游丝”的变化无常。“牵花有影晴多见”,“晴多见”指晴朗天气较多的时候更容易被人们所注意到。“映月无痕夜不收”,“夜不收”则指夜晚的时候更难捕捉到它的踪迹。这两句将景物与人物活动结合起来,既写出了“游丝”在风中摇曳的状态,又写出了“游丝”在阳光下飘忽不定的特性。

“色借明纱江上浣,光添白发镜中愁。”这两句进一步写出“游丝”的飘忽不定和变化无常的特征。诗人用“江上浣”和“镜中愁”来形容“游丝”的动态,既表现出了“游丝”在阳光照耀下的明艳照人,又表现了“游丝”在月光下难以捕捉的幽微。同时,“色借”与“光添”这两个动词还表现了“游丝”的轻盈灵动,使整个画面显得更为优美动人。

后两句则是诗人对自身境遇的反思。“高唱于今愧莫酬”,诗人用“高唱”来形容自己的壮志豪情和远大的抱负,但现实却是令人感到惭愧和失落。“愧莫酬”既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所产生的失望和无奈,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的深深叹息。

这首咏物诗通过咏叹“游丝”这一自然现象,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