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桓将卒似彪虎,大车乘载驱马驼。
论功颂德镵猎碣,夸骋未见言辞过。
选撰应知非一手,词臣才士相切磋。
奇哉史籀字画古,三折未论作一波。
元和好古韩博士,请置孔庙安不颇。
五季之乱十亡二,此物难保况其他。
信知物聚终散弃,风灯泡沫徒媕娿。
民间穴孔作舂白,皇祐向子重摩挲。
金元迁燕置孔庙,于今尚幸供吟哦。
我来官踵韩子后,赓歌不博羲之鹅。
太上立德乃不朽,有形终怀理则那。
古来烜赫照后世,身前晦屈多坎轲。
我因石鼓重增感,丹衷耿耿明星河。
愿言努力各鞭策,圣途万里休蹉跎。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稹所作的《石鼓歌》。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石鼓歌
- 桓桓将卒似彪虎,
大车乘载驱马驼。
译文
这些石鼓的鼓面就像勇猛的战马,在战场上驰骋。它们被用来装载重物。
注释
桓桓将卒:形容石鼓坚固,如同英勇的战马。
彪虎:勇猛的战马。
大车乘载:古代用大车来装载重物。
驱马驼:指用马匹来运输石鼓。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石鼓的特点和用途,表达了作者对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视和对历史的怀念。诗中通过对比石鼓的坚固和勇猛,以及古代人们如何使用石鼓来装载重物,展现了石鼓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于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第二联
论功颂德镵猎碣,夸骋未见言辞过。
译文
在石鼓上雕刻功绩,赞美德行,这是古代文人墨客常用的手法。虽然他们的言辞可能夸张,但无法掩盖他们的真实情感。
注释
论功颂德:在这里指雕刻功绩。
镵猎碣:指在石鼓上雕刻文字。
夸骋:夸张地表达。
言辞过:言辞过于夸张。
赏析
这一联通过描述古人在石鼓上刻写功绩和赞美,展现了古人对于历史的记忆和尊重。虽然他们的言辞可能夸张,但他们的真实情感却无法掩盖。这也是一种对古人智慧和才华的赞美。
第三联
选撰应知非一手,词臣才士相切磋。
译文
选择和编写这样的作品,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需要词臣们相互切磋和学习。
注释
选撰:选择和编写。
手:这里指个人的能力。
词臣才士:指文臣和书生。
相切磋:相互切磋和学习。
赏析
这一联强调了石鼓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以及创作过程中需要多人参与和共同探讨的特点。这也体现了古人对于学问的重视和追求。
第四联
奇哉史籀字画古,三折未论作一波。
译文
史籀的字体非常古老,但是书写起来却很流畅,就像波浪一样自然而有力。
注释
史籀:古代的一种字体,以简洁、古朴著称。
三折未论:指书写时笔锋转折自然流畅,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
作波:形容书写时的笔锋如波浪般自然。
赏析
这一联通过对比古代字体的特点,赞美了史籀字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书写艺术的欣赏和理解。
第五联
元和好古韩博士,请置孔庙安不颇?
译文
元和时期的学者韩博士,他喜欢研究古文,认为应该将孔子的庙宇建在孔庙内。
注释
元和:指唐宪宗的年号,即公元806年至820年。
韩博士:指韩愈,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曾任吏部侍郎等职。
好古:喜欢古代的事物。
孔庙:孔子的庙宇,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安不颇:是否合适或妥当。
赏析
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对于古代学者韩愈的研究态度和观点的认可,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儒家思想的重视程度。
第六联
五季之乱十亡二,此物难保况其他。
译文
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繁,很多文物都遭受了破坏。即使像石鼓这样珍贵的东西,也很难得到保全。
注释
五季之乱:指的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战争动荡。
十亡二:意指在这动荡的时代中,有很多文物被毁坏。
此物难保:指像石鼓这样珍贵的文物很难得到保全。
赏析
这一联通过描述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繁的情况,表达了作者对文物保护的担忧和忧虑。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的深刻理解和感慨。
第七联
信知物聚终散弃,风灯泡沫徒媕娿。
译文
我深信事物聚集在一起最终会消散,就像风吹过的蜡烛火焰很快就会消失一样。
注释
信知:深信。
物聚终散弃:意指万物聚集在一起,最终都会消散离开。
风灯泡沫:比喻短暂的事物,如同风中的蜡烛火焰一样迅速消失。
赏析
这一联通过比喻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和世事无常的认识和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生命和存在的思考。
第八联
民间穴孔作舂白,皇祐向子重摩挲。
译文
民间的人们用洞穴里的石头来舂米做饭,皇佑年间的向子重曾经用手触摸过这些石鼓。
注释
穴孔:指洞穴。
舂白:指用石鼓舂米做饭。
皇祐:宋代的一个年号,即公元1049年至1053年。向子重:宋代的一位书法家,擅长书法。
赏析
这一联描述了石鼓在当地人民生活中的重要角色,以及人们对这些石鼓的喜爱和珍视。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第九联
金元迁燕置孔庙,于今尚幸供吟哦。
译文
金朝和元朝时期,迁徙到燕京设立了孔庙,现在仍然有幸能够在这里吟咏诗歌。
注释
金元:指金朝和元朝两个朝代。燕京:指现在的北京地区。孔庙:孔子的庙宇,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遗址之一。吟哦:吟咏诗歌。
赏析
这一联反映了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对孔庙的建设和发展,以及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和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