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銮舆下九天,明王典礼信无前。
斋居兵署今三度,旅食金陵又二年。
宝鸭香销诗未就,铜龙声咽夜忘眠。
孤臣白发还遭遇,载诵明良喜起篇。
辛卯正月上辛日郊祀明堂斋居和柴京兆韵
引领銮舆下九天,明王典礼信无前。
斋居兵署今三度,旅食金陵又二年。
宝鸭香销诗未就,铜龙声咽夜忘眠。
孤臣白发还遭遇,载诵明良喜起篇。
【注释】
①引领:引导;銮舆:帝王的车驾;九天:天上的最高处;明堂:古代天子行朝政的地方。 ②“明王”句:意谓皇帝的典礼在历史上没有先例,言皇上的典礼是前所未有的。③斋居:指祭祀之前要斋戒;斋居兵署:指祭祀前在军营里斋戒。④旅食:寄食;金陵:古地名,今南京。⑤宝鸭:用香料浸制鸭肉而成的食品,香味浓郁,故称。⑥铜龙:铜制的乐器,声音低沉。⑦孤:一作“孤”。⑧载:读zài,则,将,及,与。
赏析:
此为元丰三年(1082年)三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所作。《辛卯正月上辛日郊祀明堂斋居和柴京兆韵》是一首七绝诗。全诗以议论为主,叙事次之,语言简洁,富有情致。
第一联:首句“引领銮舆”点出郊祀之事,“引领”,即引领车驾之意;“下九重天”,意谓皇帝亲临祭坛。“明王典礼”,意谓天子的礼仪是前所未有的。“信无前”,意为确实没有前例可循。“九天”,指天的最高处。“明堂”,古代天子行朝政的地方,这里借指皇帝的家庙。
第二联:颔联写诗人在兵署斋戒三度,而自己却寄居在京城中已二年了。“兵署”指军队中的官署;“旅食”是说寄食于人。“金陵”,今南京,古地名,诗人此时流寓于此。
第三联:“宝鸭香销诗未就”意谓宝鸭香消之时,诗人还没有完成自己的诗作。“铜龙声咽”,铜龙之声低沉,似乎令人心酸落泪。“夜忘眠”,意思是夜间失眠,难以入睡。“孤臣”,指诗人,“白发”指年老,“遭际”,遇合,处境。“还遭遇”,意谓仍然处于不幸之中。
第四联:颈联紧承上文,进一步抒写诗人内心的苦闷。“白发”,指年老,此处指诗人自己。“还遭遇”与前面“犹遭际”,意思相同,都是说仍然处于不幸之中。“载诵明良”,意谓一直歌颂圣明的君王。“喜起篇”,意思是喜悦地吟唱起这篇诗来。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表达了对朝廷的不满和对圣主明君的向往。
第五联:末联直抒胸臆,抒发诗人对朝廷的不满情绪。“白发”与“遭遇”,都指作者自己,“还遭遇”,也是指诗人自己的处境。“载诵明良”,意谓一直歌颂圣明的君王。“喜起篇”,意思是喜悦地吟唱起这篇诗来。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朝廷的不满和对圣主明君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