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家有子惟读书,萤窗雪案勤何如。
二十年馀来射策,衣冠才入承明庐。
西家有子富珠玉,驰马试剑醉醑醁。
朅来买却袍与笏,须臾直上黄金屋。
眼底车马多如林,榱题数尺深复深。
翻令世上父母心,不重诗书重黄金。
谁知一旦黄金耗,门前零落生芳草。
回头羞睹东家儿,始信从前读书好。

【译文】

东边人家有个儿子,整天只读书;萤火虫的窗下雪案上,勤奋学习。二十年来他参加科举考试,才入承明庐中。西边人家的儿子,富有珠玉,骑马试剑,饮酒畅饮。后来他买了官服和笏板,顷刻间登上了黄金屋。

眼前车马如林,建筑深又深。翻令世上父母心,更看重金钱而轻视诗书。谁知一旦黄金耗尽,门前零落生芳草。回头羞愧地看到西家儿,才知道从前读书好。

【注释】

  1. 东家:指自己或自己的同乡、同族。子:儿子。惟:只有。读书:指读书人。2. 萤窗:指在萤火虫的光亮下读书。雪案:指冬天寒冷时在书桌上放上暖水瓶取暖。3. 二十年:指二十多年。4. 射策:汉代以对策的方式选拔人才,故有射策之说。5. 衣冠:指穿戴整齐的人,也泛指读书人。6. 承明庐:古代帝王居住的地方,这里代指朝廷。7. 西家:指别的家庭。8. 珠玉:指富贵之人所喜爱的珍宝。9. 驰马试剑:指骑马到外地去游历。10. 醉醑醁:指喝酒。11. 买却袍与笏:指卖掉官服和笏板,表示放弃官场,回家务农。12. 须臾:形容时间短,一会儿,片刻。13. 黄金屋:指富贵之家,也比喻权贵之宅。这里用“黄金屋”比喻高官厚禄的荣华富贵。14. 眼底:指眼前的一切。15. 榱题(cuī tí)数尺:形容房屋建筑十分高大,也比喻人的身材高大。16. 深复深:形容建筑或树木等非常高大。17. 翻令:反使。令:让,使得。18. 世上父母心:指世俗人的父母之心。19. 不重诗书重黄金:指世俗人重视金银财宝而轻视诗书礼义道德。20. 一朝:一天或一时,指突然之间。21. 零落:凋残败落。22. 生芳草:即生青草,指荒废学业。23. 回头羞睹东家儿:回头看看西家的孩子,羞愧自己不如别人。24. 读书好:意谓以前读书很好。
    【赏析】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初年(713—741年),诗人任左拾遗时。这首诗通过对比,讽刺那些追逐名利、鄙视学问的人们。全诗采用白描手法,借东家之子勤学、西家之子弃儒经商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
    第一句点出东家之子读书,第二句写萤窗雪案勤学,表现其勤奋刻苦,第三句写其二十余年应试未成,最后一句说其才入承明庐中,即进入朝廷,说明其为官前曾长期刻苦读书,苦读二十余年,但最终未能得志,只能做一名普通的官员。
    接着写西家之子,说他富可敌国,可以拥有很多珍宝,骑马到各地游玩,尽情享乐,这两句是对东家之子的强烈反差,也是对社会上追求物质财富、鄙弃文化教育的社会风气的讽刺。然后写西家之子抛弃读书,转而从事商业活动。
    后两句写西家之子买官卖爵,很快成为富翁。最后两句写他因沉迷于享乐而被世人遗忘,最终只能面对荒凉的家园,心中羞愧难当,感叹读书之好。整首诗歌运用白描手法,通过对比和对照,揭示出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种是崇尚知识和文化,提倡读书学习;另一种是追求物质利益和享乐,看不起文化知识。这两种价值取向在当时社会上都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这首诗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