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空楼阁倚崔嵬,海色霞光万里开。
惊起头陀扫花去,传呼宰相看山来。
旌幢晓日千峰拥,骑从春风叠嶂回。
不向山僧留玉带,恐教猿鹤也疑猜。

【注释】

上竺:指浙江天台山,又称“东天”,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邃庵国老:即国师王坦之。

崔嵬:高峻。

头陀:梵语“Tathā”的音译,意译“乞食”、“乞僧”。扫花去:形容风力之大。

宰相看山来:指王坦之被宋文帝召见,并命人抬轿上山。

旌幢:旗帜。

骑从:随从。叠嶂:山峰层层迭起。

不向山僧留玉带:不把玉带留在山上。玉带:古代官印用玉石制成,借代官职。

猿鹤:传说中能言语的动物。

【赏析】

《题天台岳华寺》,是一首咏怀之作。诗人对天台山的美景赞美不已,同时表达了自己渴望归隐的愿望。全诗以写景为主,通过对天台山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首句“半空楼阁倚崔嵬”,描绘了天台山巍峨壮丽的景象。诗人站在山顶,俯瞰脚下,只见楼阁高耸入云,宛如凌空而立的巨人。这里的“半空”既是指天台山的高峻,也暗示了诗人身处高处的心情。

次句“海色霞光万里开”,进一步描绘了天台山的壮美景色。诗人站在山顶,放眼望去,只见大海与天际相连,霞光万道,仿佛整个大地都被染上了一层绚丽的色彩。这一句通过对比的方式,突出了天台山的壮丽与辽阔。

第三句“惊起头陀扫花去,传呼宰相看山来”,则描绘了皇帝亲自登临天台的情景。诗人看到皇帝的到来,不禁为之惊叹不已。头陀,即僧人,此处指僧人在皇帝面前扫地以示尊敬;宰相看山来,则表示皇帝对天台山的喜爱与向往。这一描写,不仅展现了皇帝对天台山的敬畏之情,也体现了诗人对朝廷政治生活的厌倦。

接下来四句,诗人通过描绘天台山的美景,表达了自己渴望归隐的愿望。第五句“旌幢晓日千峰拥”,描述了清晨阳光下的天台山,旗幡飘扬,群山环绕的景象。第六句“骑从春风叠嶂回”,则描绘了随从们骑马穿梭在山间,如同春风拂面般轻松愉悦的画面。最后两句“不向山僧留玉带,恐教猿鹤也疑猜”,则是诗人对天台山美景的赞颂。他担心自己的行为会让山中的猿猴和白鹤也感到惊讶,因为它们可能从未见过如此华丽的场景。

整首诗以写景为主,通过对天台山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同时,诗人还借此机会表达了自己渴望归隐的愿望,希望远离尘世的纷扰,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