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人到西山,不见西山趣。
车殆马复烦,但见西山树。
道人废机心,举足白云鹜。
飞步送高雁,决眦破沈雾。
刹多境屡陈,春去僧自住。
临流照两眸,吾我忽焉遇。
顾见黄金人,仰惭白日误。
高歌林樾表,天籁非小赋。
静者自有真,岂须聋耳寤。
一室吾所专,神往不在屦。
烟霞枕上得,丘壑胸中故。
君游洵云美,吾观幸忘谕。
京洛虽多尘,终不染缁素。

【注释】

①成甫:诗人的朋友。游西山:游览西山。②趣:情趣,意趣。③车殆:指车行艰难。马烦:马走起来很费劲。④但:只,只有。⑤机心:机巧之心,机变之心。⑥鹜(wù):飞鸟。⑦决眦(zì):睁大眼睛远望。⑧刹(chà)多境屡(lǚ)陈:佛寺众多,经声不绝。⑨顾见黄金人:看见一个穿着黄衣的僧人。⑩白日误:指误了美好的时光。⑪高歌:大声歌唱。林樾(yuè):树林中的风声。⑫天籁(lài):自然界的声音,如溪水潺潺、松涛阵阵等。⑬静者自有真:内心宁静的人自有其真实之处。⑭非小赋:不是小品文章。⑮一室吾所专:独自在书房中度过一天。⑯烟霞枕上得:在梦中见到山间的烟霞景色。⑰丘壑胸中故:心中已存山川丘壑之情。⑱君游洵云美:你出游确实很有诗意。⑲吾观幸忘谕:我看得很快乐,忘了世俗的喧嚣和烦恼。⑳京洛:即洛阳,古都城名。多尘:多尘埃。㉑终不染缁素:终究不会沾染世俗之尘俗色彩,保持清高。

【译文】

我的朋友们,几人到西山,只见西山树,没有看到西山的情趣。车行艰难,马儿也走得很累,只能看着西山的树木。修行的人放下了一切机巧之心,他的一举一动都像是白云自在飘荡一样。他飞步送走了一群高飞的大雁,用目光穿透浓雾直视着远方。寺庙很多,风景也不断更迭,春天过去,和尚们又回到了寺庙。他在溪边照看自己的双眼,忽然觉得我与自己相遇了。看见了穿着黄色袈裟的僧人,我仰视着僧人,感到惭愧,因为我错过了美好的时光。他大声歌唱着,让林间的风声都为之停止,那美妙的自然声音就像一首大赋一样。他一个人独处,神往之情从不去注意鞋子,只是沉浸在自然之中。他枕着烟雾和霞光进入梦境,心中充满了山水的情怀。你游玩真是很有诗意,而我只是看了你游玩的记录,就感到十分快乐,忘记了世俗的喧嚣和烦恼。洛阳虽然有很多尘土,但是终究不能沾染那些世俗之尘。

【赏析】

《成甫示游西山诗奉酬》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七言律诗。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当时王维任右拾遗。王维以诗代简向同僚朋友表达对友人游山赏景的祝贺之意,并表示要“独游”山林,远离尘嚣。全诗以清新脱俗的笔墨,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山水画卷,表达了诗人向往隐居、寄情山水的闲适生活的愿望。同时,诗人还运用对比、反衬等手法,将游山与仕途相比,突出了诗人追求闲适、淡泊名利的人生理想。

首联写诗人与友人同游西山的情景。诗人说:“几人到西山,不见西山趣。”可见友人游山兴致很高。然而,当众人来到山脚时,却只见“山树”,不见山之趣。这既表现了诗人观察入微的细致描写,又写出了山中景色的幽静秀美。“车殆马复烦,但见西山树。”诗人感叹车马之劳顿,只见山上的树木而已。这两句诗通过夸张手法,表现出诗人对山中美景的赞美与向往之情。

颔联进一步刻画诗人与友人在山中所见的景物。这里用“废”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即他摒弃了世俗的纷扰,专心致志地欣赏眼前的美景。而“举足白云鹜”则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山中行走的场景。他脚踏云雾,宛如白鹤翱翔于云端之上。这一画面令人陶醉不已。

颈联写诗人与友人在山中所见之景。“飞步送高雁,决眦破沈雾。”这里用“飞步”形容诗人行走的速度之快,用“决眦”形容他对朋友的关切之情之深。而“破沈雾”则形象地描绘出诗人突破重重迷雾,看到万里晴空的场景。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观,而且表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感激之情。

尾联写诗人与友人在山中所见之景。“刹多境屡陈”一句写出了山中寺庙之多,经声不绝。而“春去僧自住”则是说春天已经过去,和尚们又回到了山中寺庙继续他们的修行生活。最后一句“临流照两眸,吾我忽焉遇”则是说诗人站在溪流旁照看自己的双眼,忽然觉得自己与自己相遇了。这里的“吾”指诗人自己,表明诗人此刻正置身于大自然之中,与自然为伴,享受着宁静与和谐的美好时光。

这首诗通过对友人游山赏景情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清新脱俗、意境深远。《成甫示游西山诗奉酬》是王维诗歌创作中的佳作之一,也是唐诗史上的经典之作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