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上飞花入酒杯,东风停棹此徘徊。
沿堤细柳春先发,背水孤城晚自开。
白鸟远从淮上没,青山多向沛中来。
扁舟明发彭城郡,访古应过戏马台。
【解析】
此诗写于诗人贬谪下邳期间,首联以“飞花”起兴,点明节序。颔联写景。上句写春风吹绿了柳枝、吹开了江面,使江边停泊的船只为之驻足;下旬写堤岸上的垂柳迎风先吐翠绿,为春天的到来增添了生机。颈联写景。“背水”,是说城在水边。“白鸟远从淮上没”写的是淮水上游有白鸟飞过。诗人用一个“远”字写出了这一景象的空阔和辽远。“青山多向沛中来”写的是沛县山色秀丽,景色宜人。尾联写景。最后两句,诗人把目光投向远方,他想象着乘船出发时,应该经过戏马台,那里有许多古代英雄人物的故事。诗人通过自己的想象,抒发了怀古之情,表达了自己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之情。
【答案】
次下邳
河上飞花入酒杯,东风停棹此徘徊。
沿堤细柳春先发,背水孤城晚自开。
白鸟远从淮上没,青山多向沛中来。
扁舟明发彭城郡,访古应过戏马台。
译文:
江边的垂柳随着春风的吹拂而吐出新绿,江边的小船因东风的吹拂而暂停前行。
沿着堤岸,细长的杨柳最先发芽,背倚着水面的小城到了傍晚才打开城门。
远处的白鸟正从淮水上游飞来,山峦中的青翠色彩多出现在沛县一带。
我准备乘船离开彭城郡,到那著名的戏马台去参观。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小诗,诗人在《下邳夜坐寄崔员外》中曾写道:“夜来幽梦忽还乡,故里青山在目前。”本诗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写成的。
首联“河上飞花入酒杯,东风停棹此徘徊”,写的是春光明媚,江边垂柳吐绿,诗人停棹欣赏美景,饮酒赋诗的情景。“河上”指淮河之上。“飞花”即飘飞的花瓣,“酒杯”即酒樽,“东风”即春风,“停棹”即停船,“徘徊”即徘徊,形容诗人陶醉于这美好的春光之中。
颔联“沿堤细柳春先发,背水孤城晚自开”,描写的是春日里堤岸上柳树抽芽的景象以及孤城在夕阳西下时开放城门的景象。“春先发”与“晚自开”,“春”与“晚”、“先”与“自”互文见义,形象地描绘出春天里万物生发的旺盛气象和人们生活节奏的缓慢。“细柳”指垂柳,这里泛指春天里生长茂盛的柳树。“背水”指靠河水的一方。“孤城”指城墙高高的城池。这句的意思是说,春日里垂柳最先发芽,而孤城在夕阳西下时才开放城门。“背水”与“孤城”相对,也互文见义。“晚”与“自”互文见义,形象地描绘出人们在暮色降临时才打开城门的生活节奏。
颈联“白鸟远从淮上没,青山多向沛中来”,写的是在淮水中消失的白鸟和来自沛县山色的青翠色彩。这里的“白鸟”指的是在天空飞翔的白鹤。“淮水”指淮河。“青翠色彩”指山间的青色和绿色色彩。这句的意思是说,淮水上消失的白鹤,多是从沛县方向飞来的山色。“多”与“来”相对,互文见义,形象地描绘出了在淮水中消失的白鹤和来自沛县山色的青翠色彩。这里的“青翠色彩”指的是山间的青色和绿色色彩。“多”与“来”互文见义。
尾联“扁舟明发彭城郡,访古应过戏马台”,写的是乘船离开彭城郡,到那著名的戏马台去游览的情景。“扁舟”是小船的意思。“彭城郡”指徐州的治所,即现在的江苏徐州一带。“戏马台”指汉代刘邦在彭城建造的行宫,位于徐州市北郊。这里借“戏马台”代指徐州。这句说的是诗人将乘船离开彭城郡去游览那著名的戏马台。
每句五言,中间两联都是互文见义,形象地描绘出了春光明媚,垂柳先发,城门晚开的景物和暮色降临时才打开城门的生活节奏,以及淮水中消失的白鹤和来自沛县山色的青翠色彩。尾联则写诗人将乘船离开彭城郡到那著名的戏马台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