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每向招提宿,心若闲云着处安。
已到家山无去住,偶闻尘世有悲欢。
烟霞自可通禅观,草木还应识宰官。
少小来游今白发,几回欲去更槃桓。

宿华严寺

心若闲云处安

赏析

《宿华严寺》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夜宿华严寺时的心境。全诗以“宿华严寺”为线索,通过描写作者夜宿华严寺时所见所感,展现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卷。下面将逐句释义这首诗,并分析其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1. 诗句解析
  • 归来每向招提宿,:回到家乡后经常到华严寺住宿。招提,即指寺庙,在这里指华严寺。
  • 心若闲云着处安,:心中若有如闲云般自在,便能在任何地方找到内心的安宁。
  • 已到家山无去住,:虽然回到了家乡,但似乎没有真正的去处。
  • 偶闻尘世有悲欢,:偶尔听说世间的悲欢离合。
  • 烟霞自可通禅观,:山林中的烟雾和阳光自然可以通往禅修的境地。
  • 草木还应识宰官,:草木也能感受到官员的权威与治理。
  • 少小来游今白发,:从小游玩的地方如今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
  • 几回欲去更槃桓,:几次想要离去却更加留恋徘徊。
  1. 译文赏析
  • 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华严寺的住宿体验,他的心态如同闲适的云朵,无论何处都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尽管他已经回到了家乡,但却感觉不到真正的归宿感。偶然间听到人世间的悲伤与欢乐,让他感受到了生活的多样性。
  • 诗人提到山林中的烟霞和树木,认为它们能够引导人们进入禅修的境界。同时,他也认识到草木也能感知到权力的存在,即使是微小的事物也有其存在的价值。
  • 回忆起童年时期游玩的地方,现在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这种对比让人不禁感慨岁月的流逝和个人的成长变化。
  • 诗人表达了自己多次想要离开华严寺,却又因为对这里的眷恋而迟迟未动的心情。他的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情感牵绊。
  1. 创作背景:这首诗反映了陆游晚年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他晚年居住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与华严寺相邻。因此,他对华严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常常在此地停留,进行诗文创作。这首诗可能写于他晚年归隐期间或之后。

  2. 艺术特色

  • 意象生动:诗中的意象如“闲云”、“烟尘”、“草木”等都非常生动,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 意境深远:整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的内心感受和外界环境,构建出一个既现实又抽象的意境空间。诗中的“心若闲云”、“烟霞自可通禅观”等句子,展现了诗人对内心世界和自然界的深刻理解。
  • 语言精炼:整首诗的语言非常简练,但字字珠玑,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例如,“已到家山无去住”,“几回欲去更槃桓”,这些句子都运用了反复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得诗意更加丰富,更具感染力。
  1. 思想内涵
  • 人生哲理:陆游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他认为只要心中有如闲云般的自在,就能在任何环境中找到安宁。这种思想体现了诗人对于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 自然与人心:诗中通过描写自然景象,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他认为自然万物都能感知人类的情感和情绪,从而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 怀旧与成长:通过对童年游玩之地的回忆,诗人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自身成长变化的感慨。这表明诗人具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生活体验。
  1. 社会影响
  • 文学价值: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展示了诗人高超的诗歌技巧,还体现了其深邃的思考和人文关怀。
  • 教育意义:这首诗在古代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不仅是学习古典诗词的好材料,更是理解人生哲理和社会现象的重要教材。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深入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

《宿华严寺》是一首充满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作品,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和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度,以及诗人对于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见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