缚得名王气转雄,凯歌声里拥元戎。
发踪不用萧丞相,合与官家第一功。

《十三绝句 其六》是明代文学家王鏊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以自卑自伤的方式,表现了诗人怀才见弃的悲愤深沉感情。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1. 诗人简介
  • 王鏊(1450—1524),字济之,号守溪,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是明代著名的名臣、文学家,曾于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后成为成化十一年进士,授编修,弘治时期历任侍讲学士、充讲官,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初年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1. 诗词原文
    缚得名王气转雄,凯歌声里拥元戎。
    发踪不用萧丞相,合与官家第一功。

  2. 词句注释

  • “缚得名王”:比喻自己得到了名声和权力。
  • “气转雄”:气势变得强大。
  • “凯歌声里拥元戎”:形容战场上胜利的欢呼声中,有如统帅一般的人指挥着军队。
  • “发踪”:指军事行动中的先兆或征兆。
  • “萧丞相”:指汉代的丞相萧何,此处借喻有智谋和能力的人。
  • “合与官家第一功”:表示自己的贡献应与国家最高荣誉相匹敌。
  1. 诗词译文
  • 在艰苦的书斋生活中,诗人感慨万千,但并未直接表达出来。
  • 当战争爆发,武将独尊时,这些悲秋的文章放在战场上又有什么用呢?
  • 诗人之所以要“哭秋风”,是因为年年征战,屡屡失利,国威军威丧失殆尽,外寇犯边,辽海征战天下疲惫,黎庶遭殃,战将无功,文臣失谋,请缨无路,报国无门。
  • 此诗以自卑自伤的方式,表达了诗人怀才见弃的悲愤深沉感情。
  1. 诗歌赏析
  • 这首诗通过描绘战场的残酷和国家的动荡不安,反映了诗人对于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 诗的前两句描述艰苦的书斋生活,其中隐含着怨艾之情;后两句则把个人遭遇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揭示了造成内心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出郁积已久的忧愤情怀。
  • 诗人以自卑自伤的方式,表现了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他的诗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明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十三绝句 其六》的逐句释义和赏析可以看出,王鏊在诗中不仅展示了个人的抱负和情感,还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现实和历史变迁。这首诗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关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