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叶萧萧点乱山,愁人到此一开颜。
云深日暮有柴关,稚子林间驱犊出,老翁涧底负冰还。

【注释】

邃庵先生:即张商英,字天觉,号商山居士,北宋末年词人。

风叶萧萧点乱山:风吹树叶萧萧作响,点缀着满山的树林。

柴关:地名,在今陕西商县西南。

稚子:小孩。

涧底:溪水深处。

【赏析】

这首七绝,是作者于宋宣和元年(1118)秋,由商州出发至陕西途中所作。此诗描写了一幅晚秋季节山村景色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读起来流畅自然,韵味无穷,富有生活气息。

第一句“风叶萧萧点乱山”,起笔写景。秋风萧瑟,吹动树叶,飒飒声响,给山林涂上一抹淡淡的色彩。这里,诗人把秋风拟人化,赋予其以生命活力,它似乎在欢快地跳动,给这肃杀的深秋增添了几分生气。“点”字用得极为准确。“点”在这里不是“点缀”的意思,而是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好像无数小箭一样射到山上去。一个“点”字,把风吹树叶时发出的声响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第二句“愁人到此一开颜”承接上句而来。诗人说,看到这满山落叶的景象,自己心中郁积的愁闷顿时消散了许多,心情也舒畅起来了。“愁人”,指自己;“一开颜”,意思是心情一下子开朗了。“开颜”,就是笑脸,表示快乐的样子。诗人用一个“一”字,突出了这一刹那间心境的变化之大,感情之强烈。第三句“云深日暮有柴关,稚子林间驱犊出”,紧承前两句而来。“柴关”,即柴门,是农村中的一种简易篱笆门。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太阳落山了,天色已经黑了,远远地就看见有个柴门出现在眼前,那就是我家乡了。那孩子正在林间放养着耕牛。“稚子”是小孩子的意思。“稚子”一词写出了孩子的可爱天真。他正领着牛儿从树林里跑出来,显得非常活泼。第四句“老翁涧底负冰还”,是诗人的下一句。“涧”是溪流的意思。这里用了一个“老”字和一个“还”字,表明这位老翁年纪大了,而且刚刚渡过溪水。他背着冰回家了,可见他是多么辛苦啊。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来抒发诗人的情感,语言简洁而生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