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山奇绝处,萧洒此攀跻。
巳历翠微尽,真堪肥遁栖。
瀑泉喧上界,竹树暗中溪。
日暝下山去,苍茫路欲迷。
译文:
春天游览近郊山水的第二首。
在近山最奇险的绝顶处,我独自攀缘而上。
已经走过了翠微山的最幽深之处,真让人羡慕陶弘景的隐遁生涯。
瀑布泉水喧响着冲上云霄,竹林树木掩映着清澈溪流。
太阳下山了,我沿着山路缓缓下山,只见前方道路模糊不清。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春季出游时写的第二首咏怀诗。诗中描绘了春日游赏近郭山水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首句“近山奇绝处,萧洒此攀跻。”描绘了诗人登山时的情境。诗人选择了一座山作为观赏对象,这座山因其奇险而显得独特,引人入胜。诗人在这里使用了“萧洒”一词,形容自己攀登山峰时的自由自在、不羁洒脱。这里的“奇绝”和“萧洒”都是对山峰特点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挑战的勇气。
次句“巳历翠微尽,真堪肥遁栖。”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人已经走过了翠微山的深处,这里的风景秀丽而宁静,正是隐居的理想之地。这里的“肥遁”指的是隐居的生活方式,诗人通过对比自己的经历和理想中的环境,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第三句“瀑泉喧上界,竹树暗中溪。”描绘了山间景色的美妙。诗人在山间游览时,听到了瀑布的声音,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同时,他也看到了竹林和树木掩映下的溪流,这些自然景观都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这里的“暗中”一词,既描述了溪流的隐蔽之处,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尾句“日暝下山去,苍茫路欲迷。”表达了诗人对旅途结束的感慨。随着太阳西下,诗人不得不离开这片美丽的山林,踏上回家的路。这里的“苍茫”一词,既形容了山林的广阔无垠,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不确定。然而,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感到失落或困惑,反而在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登山赏景的场景,通过对比自己的经历和理想中的环境,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人还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态度,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