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僧同了性缘,谁知行者得心传。
当时若解真空幻,碓下应须出圣贤。
山中秋夜感兴 其十一
八百僧同了性缘,谁知行者得心传。
当时若解真空幻,碓下应须出圣贤。
注释:
- 了性缘:悟透本性,达到清净无染的境界。
- 行者:指僧人,这里泛指修行的人。
- 心传:指禅宗中通过心传的方式传递智慧和教义。
- 真空幻:指佛教中的空幻观念,强调一切事物的虚幻性。
- 碓(duì)下:指舂米时用石碓捣米的石臼下方,比喻修行的场所。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禅理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僧人和行者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禅宗教义的领悟和理解。
“八百僧同了性缘,谁知行者得心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八百位僧人共同修习了本性,但只有修行者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和启示。这里的“了性缘”指的是悟透本性、达到清净无染的境界。而“行者得心传”则是指修行者通过自己的内心领悟和实践,真正理解并传承了禅宗的教义。这反映了禅宗中注重内心体验和实践的特点,强调修行者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真正地领悟佛法。
“当时若解真空幻,碓下应须出圣贤。”这句话则是说,如果当时人们能够理解真空幻的概念,那么在舂米石臼下方就能出现圣贤人物。这里的“真空幻”指的是佛教中的空幻观念,强调一切事物都具有空性和虚幻性,没有真实的存在。而“圣贤”则是指古代的圣人和贤人。这句话表明,禅宗中的空幻观念与圣贤之道有着内在的联系,只有真正理解了空幻,才能在修行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最终成为圣贤之人。
这首诗通过对僧人和行者之间关系的描绘,展现了禅宗中注重内心体验和实践的特点,以及对禅宗教义的理解和应用。同时,诗歌也传达了对修行者的期望和鼓励,即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真正地领悟佛法,成为圣贤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