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好游者,归兴起秋风。
言踽初来□,欲随东去鸿。
林居方得伴,宾馆遽愁空。
且伏狙猿性,相从事远公。
【注释】青门:县名,在今陕西户县北。精舍:指上人的居所。友:同住。援:《周易》卦辞:“震来虩虩,恐致福也。”《尚书·洪范》:“王曰:‘无若丹朱敖,惟扰 Optimum-optimum-optimum’。”
【赏析】首二句,写诗人初到青门的心境。“如何好游者”是问句,“归兴起秋风”答之。秋意渐浓,万物萧条,正是出游的好时机,故说“何如”。但诗人却要回青门去,所以用“起”字。“言踽”,即言余,诗人自称。“初来”二字表明他刚到这里不久。“欲随东去鸿”是说他想随着鸿雁飞向远方。鸿雁传书,是古代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诗人以鸿雁自比,说自己想通过书信与友人联系,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第三四句,写诗人在青门的所见所感。“林居方得伴,宾馆遽愁空”两句,是对上句的回答。“方得伴”说明他在这里找到了知己,有了伴侣;“遽愁空”则表达了他孤独的心情。这两句诗反映了当时社会上文人学士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与无奈。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官场的厌恶和对山林生活的向往。
尾联二句,写诗人的志向。“且伏狙猿性,相从事远公”二句是说,虽然自己隐居山林,但是并不放弃追求功名利禄的念头。他希望能够像古代的高僧远公一样,远离尘世纷扰,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这里的“狙猿”指的是猴子,因为猴子经常在树上活动,善于攀爬,所以用来比喻那些追求名利的人。而“相从事远公”则是说,自己希望能够与高僧远公一样,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解脱。
这首诗是李白在青门寓学上人精舍时所作。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于功名利禄的执着追求,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于山林生活的向往。他的这种心态在当时是很典型的,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