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耽数斗米,高意似渊明。
来往都乘化,荣枯岂吝情。
雨中孤棹去,膝上一琴横。
举世知音少,希弦何用声。

这首诗的作者是明代的王慎中,诗名《送蔡东洛赴铨改官二首·其二》。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及赏析:

  1. 不耽数斗米,高意似渊明
  • 解读:诗人不贪图几斗米的利益,其志向和心境如同东晋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这里表达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高洁情操的决心。
  • 背景知识:陶渊明是东晋末至刘宋初年的文人,以诗文著称,尤以田园诗闻名,他的作品中流露出超脱尘世、返璞归真的思想。
  1. 来往都乘化,荣枯岂吝情
  • 解读: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诗人都从容面对,不会因为外界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情感。这体现了诗人的豁达和坚定。
  • 背景知识:这里的“乘化”指的是顺其自然,“吝情”则指不因得失而改变情感。这是佛教中的修行境界,也是诗人追求的一种生活态度。
  1. 雨中孤棹去,膝上一琴横
  • 解读:在雨中,诗人独自划着小船离去,身旁只有一琴相伴。这种孤独却平和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 背景知识:古代文人常有游历四方、访友寻师的习惯,尤其是在雨中,这种情景更能体现出诗人的孤独和坚持。
  1. 举世知音少,希弦何用声
  • 解读: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真正理解自己的人很少,因此,即使有高超的技艺,也难以得到真正的认可和赞赏。这反映了诗人对于人际关系和艺术价值的认识。
  • 背景知识:这句话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知音难求的认识,强调个人修养和作品价值的重要性。
  1. 注释
  • 这首诗是王慎中赠予朋友蔡东洛的两首诗之一。
  • 通过描写诗人的生活状态、情感态度以及对于人生和艺术的理解,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哲学和艺术追求。
  1. 赏析
  • 这首诗通过对诗人日常生活的描述,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
  • 诗中的“不耽数斗米”,不仅是对物质生活的拒绝,更是对心灵自由的向往;“来往都乘化,荣枯岂吝情”则揭示了诗人超然物外的人生观和对世事变迁的淡然处之。
  • “雨中孤棹去,膝上一琴横”的画面,既是对诗人孤独但充实生活的写照,也是对理想与现实碰撞时选择坚守的一种表达。
  • 最后两句“举世知音少,希弦何用声”则是对整个时代背景下个体命运的深刻反思,反映了诗人对传统价值观的一种挑战和超越。整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的艺术才华,更蕴含了深厚的哲理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