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帝垂裳上造日,遐荒扶杖中兴时。
宵衣午坐苍生系,国论边愁大老知。
四海未消虞陟泪,千官尚想汉宫仪。
鼎湖惆怅空龙驭,瀚海风生万壑悲。

【注释】

  1. 泰陵:即唐太宗李世民之泰陵。
  2. 敬帝: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李世民的同母弟。
  3. 垂裳上造:指垂衣拱手,以天下为己任。
  4. 遐荒:指北方边远地区。
  5. 扶杖:拄着拐杖,表示年老体衰。
  6. 宵衣:夜穿的衣服。比喻勤于政务。
  7. 国论:国家的大事或国家的言论。
  8. 大老:指宰相。
  9. 虞陟泪:虞世南《咏怀》诗:“君恩如山岳,荣福每相仍。四海犹虞陟,三军独未还。”后用以指皇帝的恩德。
  10. 汉宫仪:指汉朝的典章制度,这里泛指朝廷礼仪。
  11. 鼎湖:指唐高祖的陵墓所在。
  12. 瀚海:沙漠。
  13. 万壑悲:形容山岭之间风声凄厉,令人心悲。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写给当时任东都留守的好友严武。诗人借对严武的劝勉,表达了自己希望早日平定安史之乱、重归中原的愿望。
首句“敬帝垂裳上造日”,意为唐敬宗垂衣而治,为政清明之时。敬宗(765-784年),即唐宣宗,他是唐朝第八位皇帝,年号“大中”。诗人在这里用“垂裳上造”来形容唐敬宗的政治清明,寄寓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殷切期望。
颔联“宵衣午坐苍生系,国论边愁大老知”,意为日夜操劳,百姓牵挂在心;国家大事,忧心忡忡,宰相忧虑重重。这里用“宵衣”“午坐”来形容皇帝勤于政务,而“苍生”则是指广大百姓,诗人借此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关心以及对社会稳定的担忧。同时,诗人也暗示了国家大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对宰相们的期待和嘱托。
颈联“四海未消虞陟泪,千官尚想汉宫仪”,意为四海之内尚未完全恢复安宁,人们还在怀念昔日的汉朝;百官仍然念念不忘汉代的礼仪制度。这里用“四海未消虞陟泪”来形容国家尚未完全恢复安宁,用“千官尚想汉宫仪”来表达人们对汉代礼仪制度的怀念和向往。
尾联“鼎湖惆怅空龙驭,瀚海风生万壑悲”,意为唐高宗李治驾崩于鼎湖之巅,皇帝驾崩的消息让整个国家为之悲伤;风起沙动的瀚海之中,万壑哀鸣,令人心悲。这里用“鼎湖惆怅”来形容唐高宗驾崩时的情景,用“瀚海风生万壑悲”来表达人们对唐高宗去世的哀悼之情。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表现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期盼,又展现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珍惜。全诗情感深沉,寓意丰富,是杜甫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