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老卒不知秋,独倚营门望戍楼。
芦管声中千里月,万行征泪一时流。
《凉州词二首·其二》是唐代诗人王翰的组诗作品。此诗紧扣“边塞”这一主题,通过描写边关将士夜闻笳声而触动思乡之情,展现了边疆战士们在艰苦环境中所表现出的豪迈、旷达与对家的深深眷恋。下面将详细分析该诗:
诗歌原文:
河西老卒不知秋,独倚营门望戍楼。
芦管声中千里月,万行征泪一时流。逐句释义:
- “河西老卒不知秋”:指的是驻守在河西地区的老兵们,他们长时间生活在边疆,已忘记了秋天的到来。
- “独倚营门望戍楼”:这位老兵独自靠在营门上,眺望远处的戍楼,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无奈。
- “芦管声中千里月”:在夜晚,芦管的声音回荡在寂静的夜空中,仿佛能听到千里之外明亮的月亮,这让人不禁想起远方的家乡。
- “万行征泪一时流”:这位老兵因思乡而流泪,泪水洒满了征衣,如同万行般连绵不断。
- 关键词注释:
- 河西老卒:指长期驻守在河西地区的士兵。
- 不知秋:表示这些士兵已经很久没有感受到季节的变化,沉浸在战争的忙碌中。
- 戍楼:指边疆的瞭望塔,是士兵们坚守的地方。
- 芦管声:芦管是一种古代乐器,常用于边塞军中,声音悠扬,容易引起士兵们的共鸣。
- 千里月:月亮高挂,照亮了千里之外的地方,让人联想到远方的家乡。
- 万行征泪:形容士兵因为思乡而流泪的情形,泪水像万行的流水一样。
- 赏析: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边疆士兵们在艰苦环境中所表现出的豪情壮志。诗中“独倚营门望戍楼”一句,描绘出一个孤独但坚定的形象,让人感受到他们在战火中对家园的深切思念。同时,“芦管声中千里月,万行征泪一时流”更是以音乐和泪水交织的画面,深刻表达了他们内心的痛苦与无奈,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渴望。这种深沉的情感,使得这首诗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它不仅展示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反映了人们内心对于和平与安宁的追求。
《凉州词二首·其二》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理的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意象,展现了边疆士兵们在艰苦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这首诗不仅是对边塞将士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对他们内心世界的深入剖析,值得读者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