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次丹阳道,舟停赤岸林。
云容垂岭薄,秋气入江深。
落叶随寒雨,栖乌噪暮阴。
风帆无定泊,行子若为心。
泊丹阳
晚次丹阳道,舟停赤岸林。
云容垂岭薄,秋气入江深。
落叶随寒雨,栖乌噪暮阴。
风帆无定泊,行子若为心。
注释与赏析
诗句翻译:
- 晚次丹阳道:傍晚时分到达丹阳(今属江苏)的道路旁。
- 舟停赤岸林:船停靠在赤色河岸边的树林边。
- 云容垂岭薄:天空中云彩低垂,覆盖着山岭。
- 秋气入江深:秋天的气息弥漫到江水中,显得格外深远。
- 落叶随寒雨:飘零的树叶随着寒冷的雨水,纷纷落下。
- 栖乌噪暮阴:栖息的鸟儿在傍晚的阴郁中叫唤。
- 风帆无定泊:随风摇摆的帆船没有固定的停泊之地。
- 行子若为心:行者的心情如同被风帆无定所牵动。
诗意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诗人在秋季傍晚时分,沿着长江岸边的景色和感受。诗中的自然景观如云、山、江水以及树木,都透露出一种深深的秋意,而“风帆无定泊”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漂泊不定与对未知未来的迷茫与担忧。通过这些自然元素,诗人表达了自己在旅途中的孤独感和内心的焦虑。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明代,当时皇甫汸作为文人墨客,游历各地,留下了不少描写旅途风景与情感的作品。他可能曾在丹阳地区停留并写下了这首诗。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在描述自然景象时使用了细腻的语言,反映出其对自然美的深刻体会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文化影响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山水诗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它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美丽,更蕴含了诗人的情感和哲思。皇甫汸的《泊丹阳》通过简洁而生动的文字,传达了旅行者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以及对生命无常的哲思,这种表达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