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明朝是,抽簪岁屡更。
自贪田父日,谁妒野人名。
腊肉来乡社,春醪有弟兄。
不教儿辈酌,知会减欢情。
【注释】
四十明朝是:指诗人四十岁时的除夕。
抽簪岁屡更:抽去冠簪,表示辞官归田。
自贪田父日:自己只贪图乡间农夫的清闲日子。
谁妒野人名:谁羡慕我这种不趋权贵、隐居山林的人?
腊肉来乡社:腊肉是从家乡带来的美味佳肴。
春醪有弟兄:春酒是兄弟相聚时喝的美酒。
不教儿辈酌,知会减欢情:不让孩子们一起喝酒,以免他们感到欢乐减少了。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辞官后归隐田园,与家人团聚的喜悦和感慨。
首句“除夕偶忆杜诗四十明朝是”,诗人回忆了除夕夜偶然想起杜甫《四明南游》中的诗句:“四十明朝是,抽簪岁屡更。”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
第二句“抽簪岁屡更”,进一步表达了诗人辞官的决心。这里的“抽簪”指的是脱下官帽,象征着辞官。而“岁屡更”则意味着每年都要经历这样的变化。
第三句“自贪田父日”,诗人表达了自己只贪图乡间农夫的清闲日子,不愿受权贵的束缚。这里的“田父”是指乡村里的农民,而“自贪”则是说自己只喜欢这种生活。
第四句“谁妒野人名”,诗人表达了对那些羡慕他这种不趋权贵、隐居山林的人的羡慕之情。这里的“野人”指的是远离城市喧嚣的隐士,而“谁妒”则是问这些人是否嫉妒他的名望。
五、六句“腊肉来乡社,春醪有弟兄”,描绘了诗人家乡的美食和团聚的情景。腊肉和春酒是家乡的美味佳肴,诗人通过品尝这些美味佳肴,感受到了与家人团聚的快乐。
最后一句“不教儿辈酌,知会减欢情”,诗人表达了自己不想让孩子们参与饮酒,以免他们感到欢乐减少了。这里的“儿辈”指的是孩子,而“知会”则表示提醒。
整首诗以诗意浓厚的语言展现了诗人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表达了他对自然、亲情和友情的珍视,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