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仍佳节,三湘乍远游。
猿啼巫峡夜,人到渚宫秋。
作客随鸥鹭,离家望女牛。
所嗟王粲老,不得共依刘。
【注释】
《送钱象先游楚》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一首诗。此诗首联写钱象先将远游楚国,仍过七夕节。颔联写钱象先行至巫峡,夜宿渚宫,听猿啼之声,感秋气之凄清。颈联写钱象先作客他乡,随鸥鹭飞去,而离家时又望见牛郎织女星,因牛郎织女故事多关爱情,故有“离家望牛女”之意。末联写钱象先感慨自己年老,不得与钱象先同游楚国。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王勃少年时期才智卓越,文词博学,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他反对六朝浮靡文风,提倡骈文,对后世散文创作有很大影响。他的诗才横溢,作品多抒发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语言华丽,气势雄壮。代表作有《滕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蜀道难》等。
【译文】
七夕还是佳节,三湘刚刚远游。
猿声啼叫着巫峡夜,人们来到渚宫秋风中。
在旅途上做客人像跟鸥鹭一样飘泊,离开了家抬头望见牛郎织女星。
可惜的是王粲老了,不能与你一同依从刘表。
【赏析】
《送钱象先游楚》是一首送别诗,全诗通过送别这一场景,表达了作者深厚的情谊,同时寄托了作者希望朋友能够实现自己理想的愿望。
开篇两句即点明时间地点:“七夕尚佳节,三湘正远游。”七夕节本为古代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相会之日,也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的日子,所以作者说“佳节”,以表达对朋友的祝福。三湘,指洞庭湖一带地区。钱象先要远游楚国,作者自然要表达对他的祝福。“乍”,忽然,突然的意思。“三湘”,指湖南一带。“初游”,刚离开家乡到外面去旅游。诗人用“犹”字来表示时间短暂。“乍远游”,意思是刚出外去旅游。
第三句“猿啼巫峡夜,人到渚宫秋。”紧承前二句的“初游”之意,进一步描绘了钱象先出游的情景。这里用“猿啼”写出了三峡地区的山势险峻,地势高陡,猿猴哀鸣,声音凄切;“夜”“渚”两字则写出了时间是在晚上,而且是在秋天,这是三峡地区的特点,同时也是为了与第二句的“游”字相照应。“秋”字则表明了此时正是秋季。这两句是写景,但景中寓情,情景结合。作者借描写三峡的景色来衬托钱象先远游的孤独寂寞之情。
接着第四句“作客随鸥鹭,离家望牛女。”紧承第三句而来,进一步渲染钱象先出游的凄凉之感。“作客”二字写出了钱象先的漂泊无定,随时都可能改变居处。“望牛女”则表明了钱象先离家远游的原因——思念自己的妻子。
最后一联“所嗟王粲老,不得共依刘。”直抒胸臆,直接点明题旨。“所嗟”二字表明了诗人对友人的担忧,同时也表明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王粲”,三国时著名文学家。“不得共依刘”,是说他不能与友人一起在荆州隐居躬耕,过着清贫的生活。最后一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厚感情。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首先,全诗一气呵成,不假修饰,纯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和描绘景物景象,使画面具有很高的真实感。如“作客随鸥鹭”、“人到渚宫秋”、“离愁倍添衣”等诗句都运用白描手法把诗人的形象刻画得生动传神、栩栩如生。其次,诗中运用了许多典故,如王粲、牛女星、刘表等等。这些典故的巧妙运用不但使诗歌更加耐人寻味,而且也增强了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最后,这首诗在结构上前后紧密联系,浑然一体。前六句写景叙事,是为后两句抒情做铺垫;最后两句则是全诗的主题所在,是全诗的灵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