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月静不迥,中天白霭分。
烟空含树色,星浅入冰纹。
梦觉疑无定,凄清受已勤。
遥情谁寄托,千里一氤氲。
【注释】
寒月静不迥:冷月静静地没有转动。
中天白霭分:天空中的白色云雾分明地分布着。
烟空含树色:烟雾笼罩的空中似乎包含了树木的颜色。
星浅入冰纹:星星在薄冰上投下淡淡的影子。
梦觉疑无定:醒来时感觉一切都不确定,好像一场大梦。
凄清受已勤:凄凉寒冷的感觉已经持续了很久。
遥情谁寄托:遥远的情感向谁倾诉呢?
千里一氤氲:千里之外仿佛弥漫着一片模糊的气息。
【赏析】
《十二月八夜看月》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七律诗。此诗写于作者被贬谪为华州司功参军期间。诗中通过冬夜观月这一特定场景,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孤寂与悲凉之情。全诗构思缜密,意境深远,语言清新淡雅。
首联“寒月静不迥,中天白霭分”描绘了冬夜中皎洁月光的景象。寒月静静地照耀着大地,天空中的白霭(指云彩)清晰地分布着。
颔联“烟空含树色,星浅入冰纹”进一步描绘了夜空中的细节。烟蒙蒙地笼罩着天空,似乎包含了树木的颜色;星星在冰面上投下了淡淡的影子。
颈联“梦觉疑无定,凄清受已勤”表达了诗人在梦境中醒来后的感触。他感到一切都不确定,仿佛是一场大梦,而那种凄凉寒冷的感觉已经持续了很久。
尾联“遥情谁寄托,千里一氤氲”则是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担忧。他不知道这种孤独和忧虑该向谁倾诉,只希望能在千里之外找到一个可以倾诉的人或事。
整首诗通过冬夜观月这一场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悲伤和对未来的担忧。诗中的语言清新淡雅,意境深远,是杜甫诗歌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