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卷深思歇,焚香妙气迎。
纸窗时过暗风声。
又有潺湲滩响枕边生。
漏向前街断,钟于近寺鸣。
心持半偈梦来轻。
消得从来愁叹许多情。

【注释】

壬午:宋神宗熙宁九年(西元一〇七六年)。

掩卷:合上书本。深思歇,即“沉思”。 焚香妙气:指焚香以祈求吉祥。妙气,神气。迎,迎接。

纸窗时过暗风声:纸糊的窗户不时传来风吹的声音。

又:连词;又:还。潺湲(chányuán)滩响:形容水波潺潺流动的声音,这里比喻枕头边潺潺流水的声音。枕边生,在耳边响起。

漏向前街断,钟于近寺鸣:漏壶的水已经流尽了,前街的钟声也停止敲响。

心持半偈(jié)梦来轻:心中怀着半句佛经,梦中似乎更加清晰了。

消得从来愁叹许多情:能不感到从今以后忧愁叹息的许多事情呢!

【赏析】

这首《宿斋夜坐示诸生》是一首写景抒情之作,作者通过夜晚读书、焚香祈祷的情景,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全诗语言平白如话,但意境优美,情感深沉。

开头两句:“掩卷深思歇,焚香妙气迎。”诗人合上书本,深深地陷入了沉思之中,然后点燃了香炉,祈愿神明降临。这两句描写了诗人在夜晚独自阅读书籍的场景,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学问的追求和对知识的渴望。

接下来的句子:“纸窗时过暗风声,又有潺湲滩响枕边生。”纸糊的窗户不时传来风吹的声音,还有潺潺的流水声在枕头旁响起。这两句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这种宁静与满足可能源自他对于知识的热爱和追求,也可能源自他对生活的淡然与超然。

第三句:“漏向前街断,钟于近寺鸣。”时间已到了深夜,街上的时钟早已停歇不再报时。而靠近寺庙的地方,钟声却依然回荡在耳畔。这一句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现了夜晚的不同景象:白天的繁忙与喧嚣已被夜色所取代,只剩下寂静与宁静相伴左右。

第四句:“心持半偈梦来轻,消得从来愁叹许多情。”心中抱着半部佛经入眠,梦中似乎更觉清醒,不必再为过去的愁叹而烦恼。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过去烦恼的释怀。

整首诗通过对夜晚读书、焚香祈福、静坐冥想等场景的描写,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感悟。诗人用平白如话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哲理,使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