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巷泥融屐齿侵,腊藏春色未堪寻。
路逢故旧颜多改,城受冰霜剥渐深。
世自随时成变易,天应无意在晴阴。
归来独坐篷窗底,笑引春醪度越吟。

【赏析】

此诗作于唐僖宗中和年间,作者因避乱而隐居在浙江天台山的赤城。诗人在这首诗中,借对故乡风物人情的描绘,抒发了身世飘零之感,同时寄寓着深沉的感慨和哀伤的情绪。

诗的前四句,写诗人在闾门步出时,所见所感。“街巷”、“泥融”,是写实;“屐齿”与“路逢”,是想象。首句写街巷,次句写泥屐,三句写故园,四句写路人。全诗用词平易,语意明白,却能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故乡风物的深切感情:街巷泥土融成泥泞,自己屐齿已经深深地印在泥上。这两句诗写出了他离开故乡后,在外地生活了很长时间,久居外地,对故乡的景物已经陌生了,而且由于长期奔波在外,也感到十分疲劳。

中间四句,写故园的变化。从表面上看,这四句似乎只是客观地描写景物,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腊藏春色未堪寻”,是诗人对春天的怀念。腊月里虽然收藏了春天的气息,但是春天的色彩还未能完全呈现,因此很难寻觅春天的踪迹。“路逢故旧颜多改,城受冰霜剥渐深”,是诗人对人世沧桑的感叹。路上遇到的故旧,他们的面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是因为他们承受了太多的苦难,经受了许多磨难。而城市则因为承受了太多的寒冷和冰霜,所以逐渐变得破旧不堪。这两句诗反映了当时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的情况。

最后两句,诗人又回到了对故乡的描写。“世自随时成变易,天应无意在晴阴。”诗人认为,世间的一切都在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变化,就像天气一样。他并不相信老天有意要创造一个晴朗的天地来让人欣赏,相反,他更愿意看到风雨交加的景象,因为这样才更加能够体现出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变幻莫测的人生和社会的无奈与感慨。

【注释】

步出阊门书事:走出京城(长安)门时所写的一些事情。

街巷:指城市的大街小巷。

泥融:指泥泞难行。

屐齿:古人穿的木底鞋,形如屐,所以称为“屐齿”。

腊藏春色:指冬去春来。

颜多改:容颜改变。

城受冰霜剥:指城墙受冻裂。

冰霜:指严冬的寒气。

剥:同“剥落”。

变易:变化。

天应:自然现象。

霁(jì):雨雪停止,天放晴。

晴阴:天气变化。

篷窗底:船舱里的棚窗下。

度:度过;经历。

越吟:泛指诗歌。

赏析:

本篇为唐末诗人罗隐晚年避地天台时所作。前四句写诗人在闾门步出时,所见所感。“街巷”、“泥融”,是写实;“屐齿”与“路逢”,是想象。首句写街巷,次句写泥屐,三句写故园,四句写路人。全诗用词平易,语意明白,却能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故乡风物的深切感情:街巷泥土融成泥泞,自己屐齿已经深深地印在泥上。这两句诗写出了他离开故乡后,在外地生活了很长时间,久居外地,对故乡的景物已经陌生了,而且由于长期奔波在外,也感到十分疲劳。

中间四句,写故园的变化。从表面上看,这四句似乎只是客观地描写景物,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腊藏春色未堪寻”,是诗人对春天的怀念。腊月里虽然收藏了春天的气息,但是春天的色彩还未能完全呈现,因此很难寻觅春天的踪迹。“路逢故旧颜多改,城受冰霜剥渐深”,是诗人对人世沧桑的感叹。路上遇到的故旧,他们的面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是因为他们承受了太多的苦难,经受了许多磨难。而城市则因为承受了太多的寒冷和冰霜,所以逐渐变得破旧不堪。这两句诗反映了当时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的情况。

诗人又回到了对故乡的描写。“世自随时成变易,天应无意在晴阴。”诗人认为,世间的一切都在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变化,就像天气一样。他并不相信老天有意要创造一个晴朗的天地来让人欣赏,相反,他更愿意看到风雨交加的景象,因为这样才更加能够体现出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变幻莫测的人生和社会的无奈与感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