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触山折,夸父去无还。
娲氏怀忧伤,炼石思造天。
妖姬鼓哀瑟,嬉戏王台间。
草昧怨无侯,哲者中自煎。
小鸟填巨海,芦灰遏洪川。
力诚有不及,心情良可怜。
注释:
共工触山折断了,夸父去不复还。
娲氏怀忧伤,炼石思念造天。
妖姬鼓哀瑟,嬉戏王台间。
草昧怨无侯,哲者心中自煎。
小鸟填巨海,芦灰遏洪川。
力诚有不及,心情良可怜。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杂诗,共有三十二首。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独立的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广阔的历史画卷。
第一首诗“共工触山折,夸父去无还”,描绘了共工和夸父两个神话人物的形象。共工因触怒天帝而触山折断,夸父则因为追逐太阳而消失在远方。这两个形象都表现出了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第二首诗“娲氏怀忧伤,炼石思造天”,描绘了女娲的形象。她因感伤人间的苦难,决心炼石补天,拯救苍生于水火之中。这一情节展现了女娲的伟大使命和崇高精神。
第三首诗“妖姬鼓哀瑟,嬉戏王台间。草昧怨无侯,哲者中自煎”,描绘了妖姬的形象和她所处的环境。妖姬在王台之间嬉戏,但内心却充满了怨气和不满。这一形象展现了妖姬的复杂性格和矛盾心理。
第四首诗“小鸟填巨海,芦灰遏洪川”描绘了小鸟填河的情景。小鸟虽然微小,但它们团结一心,努力填平巨海,阻止洪水的泛滥。这一情节体现了自然界生物的顽强生命力和互助合作的精神。
第五首诗“力诚有不及,心情良可怜”描绘了诗人自己的情感状态。尽管他拥有强大的力量,但内心却常常充满忧虑和不安。这种情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第六首诗“小鸟填巨海,芦灰遏洪川。”重复前一句,强调了自然界生物的顽强生命力和互助合作的精神,也体现了诗歌中的对仗和韵律美。
第七首诗“力诚有不及,心情良可怜。”重复前一句,强调了人与动物之间的不同之处,即人类的智慧和力量虽然强大,但内心却常常充满困惑和无奈。这种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诗歌的主题。
第八至第十二首诗描述了各种动物、植物等自然元素的形象及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如鸟雀、草木、鱼虫等。这些形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第十三至第十八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界的变化和现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世界的敬畏和赞叹之情。这些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第十九至第三十四首诗则通过描绘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现象,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这些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思考,展现了其深邃的思想和敏锐的眼光。
最后几首诗则以感慨和反思作为结尾。这些诗句总结了整首诗的主旨,表达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社会的深刻认识和思考。同时,也体现了诗人的情感态度和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