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笼珍果望还赊,报我真应愧木瓜。
采掇恐沾秋径湿,传看不觉夜灯斜。
饱知实德非虚语,脱尽浮华是大家。
异物清诗两奇绝,渴心何必建溪茶。
【诗句释义】
翠笼里的珍果盼望还赊,回报我应当惭愧木瓜。
采撷恐怕沾湿秋日的小路,看的时候不觉得夜灯斜了。
饱知实在美德不是空话,摆脱浮华就是真正的大家。
异种清诗两奇绝,口渴心急何必建溪茶。
【注释】
- 翠笼:用绿色竹篾编制成的笼子,用来装贵重物品或花卉。
- 望还赊:指盼望着回来。
- 报我真应愧木瓜:比喻真诚地报答别人,应感到惭愧。
- 秋径:秋天的小路。
- 传看:传看东西。
- 饱知实德:充分了解到真实品德。
- 虚语:虚伪的语言。
- 浮华:浮泛的繁华,指表面的、不实在的东西。
- 脱尽:摆脱掉。
- 渴心:渴望的心情。
- 建溪茶:一种名贵的茶。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在欣赏画中之景时有感而发,表达了他对真挚友谊的赞赏和对浮华世风的不满。
第一句“翠笼珍果望还赊,报我真应愧木瓜”,描绘了一个美丽的画面:翠绿的笼子中装满了珍贵的果实,仿佛是远方的客人寄来的珍贵礼物。诗人期待着这些果实能够如期归来,以此来报答自己的真心相待。然而,诗人却因为自己的真诚而感到愧疚,觉得自己应该像传说中的木瓜一样,被世人所铭记。这里的“翠笼”和“珍果”是诗人对画中景物的具体描写,而“望还赊”则是诗人对画中景象的想象和期待。
第二句“采掇恐沾秋径湿,传看不觉夜灯斜”,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画中人物的同情。诗人担心自己会不小心沾湿了秋日的小路,同时也担心自己会因为过于专注而忘记了夜晚的灯火已经斜斜地亮了起来。这里的“采掇”、“沾湿”和“传看”都是对画中人物行为的具体描绘,而“秋径湿”、“夜灯斜”则是诗人对这些场景的生动刻画。
第三句“饱知实德非虚语,脱尽浮华是大家”,则是对画中人物品质的赞美。诗人认为,真正的品德并非虚假的话语所能形容,而是需要通过实践来证明的。而那些摆脱了浮华的人才是真正的大家,他们有着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
第四句“异物清诗两奇绝,渴心何必建溪茶”,则是诗人对画中风景的独特见解。他认为,画中的景物虽然不是真实的,但却有着独特的美和韵味。诗人渴望这种美景能一直存在下去,不需要依赖建溪茶那样名贵的饮品来提升它的价值。这里的“异物”、“清诗”和“渴心”都是诗人对画中景物的巧妙运用和独特评价。
这首诗通过对画中景物、人物和情感的描绘和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真挚友谊的赞赏和对浮华世风的不满。同时,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语言优美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