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影萧萧碧树寒,一亭山色俯潺湲。
疏林隔寺闻僧语,落日登台见鸟还。
尘事岂知明日异,吏情应识野人闲。
丹厓翠壁潘郎兴,长恨巉岩不共攀。
潭影萧萧碧树寒,一亭山色俯潺湲。
疏林隔寺闻僧语,落日登台见鸟还。
尘事岂知明日异,吏情应识野人闲。
丹厓翠壁潘郎兴,长恨巉岩不共攀。
诗词原文与翻译:
诗1:
诗句:潭影萧萧碧树寒,一亭山色俯潺湲。
译文:潭水映照着岸边的碧绿柳树,显得格外清凉;一座小亭子静静地坐落在山坡上,山色一览无余。
诗2:
诗句:疏林隔寺闻僧语,落日登台见鸟还。
译文:稀疏的树林中,传来了寺庙里僧人的念诵声;夕阳西下时,登上高楼可以看见鸟儿归巢。
诗3:
诗句:尘事岂知明日异,吏情应识野人閒。
译文:世事变迁,谁能预料明天会有何不同?官员们自然了解我这样的隐士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
诗4:
诗句:丹厓翠壁潘郎兴,长恨巉岩不共攀。
译文:站在丹崖翠壁之上,心中涌起对潘岳当年攀登此峰的怀念,遗憾自己无法与他同游。
注释:
- 潭影萧萧碧树寒:“潭”指山间的水潭,“影”指的是水面反射的光线,“萧萧”形容风声或树木的摇曳声,而“碧树”则是指绿色的树木。“寒”字描述了天气的凉爽以及树木因为季节更替而呈现的冷色调。
- 一亭山色俯潺湲:“一亭”可能指的是一个小巧的建筑,用来观赏风景或者休息。“山色”指的是山坡上的颜色,可能是由于树木、岩石等自然景观形成的绿色或红色。“俯潺湲”形容从亭子的高处俯瞰,水流的声音就像潺潺的溪流一般。
- 疏林隔寺闻僧语:“疏林”指的是稀疏的树林,树木之间的距离较远,形成了空隙。“隔寺”表明这些树林位于寺庙的外面,因此与寺庙有一段距离。“闻僧语”说明有人在这里说话或念经。
- 落日登台见鸟还:“落日”表示太阳即将下山,天色渐暗。“登台”意味着在台上观望。“见鸟还”描绘了一种景象,当太阳即将落山时,可以看到飞鸟开始返回它们各自的栖息地。
- 尘事岂知明日异:“尘事”通常指的是世间的琐事和纷扰,“岂知”表示不知道或不明白某事。“明日异”,暗示世事多变,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 吏情应识野人闲:“吏情”指的是官场上的规矩和习性,“应识”表示应该明白或识别。“野人闲”,强调作为隐逸之人的生活悠闲自得,不需要为官职所累。
- 丹厓翠壁潘郎兴:“丹厓”指丹砂涂抹的山崖,颜色鲜艳。“翠壁”指的是青翠的山壁。“潘郎兴”中的“潘”可能是指历史上的潘岳,“郎”指年轻的男性。这里用来形容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或赞美之情。
- 长恨巉岩不共攀:“长恨”表达了一种遗憾或遗憾的情感。“巉岩”是险峻的山石,通常需要通过攀爬才能到达。“不共攀”意味着不能与他们一起攀登,可能是因为自己身处不同的社会地位或环境。
赏析:
《西山杂诗七首·其七》通过精细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展示了李东阳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无奈。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和政治斗争的深刻思考。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宁静和超脱,同时也表达了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感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失望。这种情感的表达既体现了个人的精神追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普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