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夜萧条玉漏沉,谁家月下捣寒砧。
数声到枕心应碎,况复阶前蟋蟀吟。

【注释】

闻砧并蟋蟀:听到捣衣的声音和蟋蟀的叫声。

清夜萧条玉漏沉,谁家月下捣寒砧。——清冷的夜晚,寂静无声,只有玉漏(计时器)在滴答作响。是谁家的妇女,在月光下捣着寒砧,发出阵阵声音?

数声到枕心应碎,况复阶前蟋蟀吟。——那几声断断续续的敲击声传入耳中,使人心神不宁,心如刀割,甚至于听到蟋蟀的叫声都难以入睡。

【赏析】

《闻砧》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描写了一位深闺少妇在深夜里听着捣衣声和蟋蟀声的情景,表现了少妇对丈夫远行的思念之情。

诗的前两句写景。“清夜萧条”四字,点明时间地点,渲染出一种凄清、幽静的氛围。接着写捣衣声。捣衣,指妇女在夜间为丈夫缝制衣服时,用木捶或铁棒等敲打衣物以去其尘垢。“谁家月下捣寒砧”一句,既写出了捣衣声,也写出了捣衣人的孤独与寂寞,同时也暗示了少妇此时的心情:她正孤身一人,独守空房,忍受着思夫之苦。

诗的后两句写少妇听打更之声入眠。“数声”二字,说明打更声不止一声,而是连续不断的,而且越来越响。这声音传到她的枕边,使她无法入睡。“应碎”一词极富表现力,把少妇听打更声入眠时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她一边听着打更声,一边想象着丈夫在外的艰辛处境,想到他日夜操劳、不得安生的情形,想到自己不能为他分忧解难的痛苦与无奈,心中不禁悲从中来,泪如雨下,以致心如刀绞。

最后两句写少妇被蟋蟀叫声惊醒。“况复阶前蟋蟀吟”,不仅写出了蟋蟀叫声的凄凉哀婉,还写出了少妇因听蟋蟀而彻夜不眠的苦楚。这一夜,少妇辗转反侧,难以成眠,直到鸡鸣才勉强睡去。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构思巧妙,情景交融。诗人通过对少妇深夜听打更声入眠时的心理活动的描绘,成功地表现了少妇对丈夫远行的思念之情;同时,也通过这一情感线索将全诗贯穿起来,构成了完整统一的意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