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谟洋洋嘉言彰,虞廷赓歌际明良。
千载遗音幸不亡,岂云冰炭置人肠。
栖鸾之桐出峄阳,法象天地圆与方。
昔闻孔子学师襄,杏坛函丈日徜徉。
爨下焦尾声琅琅,知音争似蔡中郎。
正声感我尘虑忘,蔼然和气在中央。
烦君为我收锦囊,来日还销一瓣香。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听琴》,它的内容如下:
圣谟洋洋嘉言彰,虞廷赓歌际明良。
千载遗音幸不亡,岂云冰炭置人肠。
栖鸾之桐出峄阳,法象天地圆与方。
昔闻孔子学师襄,杏坛函丈日徜徉。
爨下焦尾声琅琅,知音争似蔡中郎。
正声感我尘虑忘,蔼然和气在中央。
烦君为我收锦囊,来日还销一瓣香。
诗句释义:
圣谟洋洋嘉言彰,虞廷赓歌际明良。
“圣谟”是指伟大的谋略;“洋洋”意味着众多而广博;“嘉言”指美好的言辞;“彰”是显著、明显的意思。这里描述的是圣人的谋略和美好的言论非常显著,被后世广泛传播。“虞廷”指的是古代帝王治理国家的地方;“赓歌”是歌唱的意思,这里指音乐;“际明良”意味着在明主的时代。整句诗的意思是,圣人的谋略和美好的言论像阳光一样普照人间,在虞舜帝的朝廷上被不断传唱。千载遗音幸不亡,岂云冰炭置人肠。
“千载”表示经过很长的时间;“遗音”指遗留下来的音乐;“幸”是幸运、侥幸之意;“不亡”表示保存下来。整句诗表达了一种庆幸的情感,因为千年流传下来的音乐至今仍然没有被遗忘。这两句诗暗示了音乐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以及它在历史长河中的持久魅力。栖鸾之桐出峄阳,法象天地圆与方。
“栖鸾之桐”指的是梧桐树,常被用来比喻贤才或君子;“出峄阳”可能是指这棵梧桐树生长在峄阳这个地方。这里的“法象天地”是指梧桐树的形态与天地相似,象征着高远和宽广。整句诗可能是在赞美这种梧桐树的美丽及其在天地间所展现出的风范。昔闻孔子学师襄,杏坛函丈日徜徉。
“昔闻”指的是过去听说的事情;“孔子”是古代著名的儒家思想家,这里用他的名字来代表孔子;“学师襄”是孔子向师襄学习音乐的情景,师襄是古代著名的音乐家;“杏坛”是古代孔子讲学的场所,这里代指孔子;“函丈”是古代的一种计量单位,一丈等于十尺,“日徜徉”意思是每天在这里悠闲地学习。整句诗描绘了孔子在杏坛上教学的情境,展现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教育的执着追求。爨下焦尾声琅琅,知音争似蔡中郎。
“爨”是古代的一种烹饪用具,也可能是用来比喻音乐的器具;“焦尾”是一种古代的乐器,这里特指焦尾琴;“声琅琅”形容音乐声音悦耳动听;“知音”指的是懂得欣赏音乐的人;“争似”意为比不上。整句诗可能在比较不同乐器的声音和演奏者的技艺,认为焦尾琴的美妙声音无人能及。正声感我尘虑忘,蔼然和气在中央。
“正声”指的是纯正的音乐或道理;“感”是触动的意思;“尘虑”指世俗的欲望和杂念;“忘”是忘记的意思;“和气”在这里象征和谐、宁静的气氛。整句诗表达了音乐能够净化心灵,让人忘却世俗烦恼,感受到内心的平和与喜悦。烦君为我收锦囊,来日还销一瓣香。
“锦囊”是古代的一种文书袋,这里指代珍贵的书籍或学问;“收锦囊”意味着收集这些宝贵的知识;“来日还销一瓣香”是在说希望有一天能将学到的知识传授给他人,如同点燃一瓣香来纪念所学到的知识一样。整句诗可能是在表达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能够传播和传承这些知识的人的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