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下山冠小,林间野兴长。
卑枝都不碍,高枕亦何妨。
削木因为杖,披萝并作裳。
不随风帽落,深耐饮中狂。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箨冠”意为竹笋帽。“花下山冠小”,山中野趣盎然;“林间野兴长”,山居之乐无涯。颔联两句写山居之乐无涯。颈联两句写山居之乐无边:“削木为杖,披萝作裳。”这是说:砍下竹子做成手杖,采来青藤做衣裳。这两句话是说:砍下竹子做成手杖,采来青藤做衣裳。尾联两句写山居之乐无边:“不随风帽落,深耐饮中狂。”意思是:不随风吹帽子掉下来,能忍受酒中狂放之意。此联表达了诗人超然世外、与天地合一的境界。“箬笠”“芒鞋”指穿草鞋,用箬叶包成的斗笠。“风帽”即蓑衣。“箬笠”“芒鞋”意谓穿着蓑衣,头戴斗笠,在江边垂钓。“箬笠”“芒鞋”是隐士的装束。“深耐饮中狂”是说:能承受酒中豪放之意。此联表达了诗人隐居生活的怡然自得。
【答案】
译文:
山中的野趣很浓郁,林间的野兴也很长。
矮树丛中都无妨,高枕无忧又何妨?
削下竹子做成手杖,采来青藤当衣裳。
不被风吹帽脱落,能耐酒中的狂放。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隐逸生活情趣的诗。首句以一“小”字总领全诗意境。次句写景,三、四两句写人,五、六两句写物,最后两句写事,层次清晰,意境悠远。全诗表现了作者超然世俗、寄情山水的生活态度和闲适的心情。
首句开门见山,点明隐逸生活的特点。“山居乐”是一个常谈话题,许多诗文都写到过这一主题。这里也不例外,只是写法不同罢了。作者没有直接写出“山居乐”是什么,而是先从“花下山冠小”“林间野兴长”着笔,通过写“花”、写“林”来烘托出“冠”与“兴”。“花”是春的象征,而“林”则是夏的象征。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发,人们往往要到山林中去赏玩一番。所以,“花下山冠小”是实写,是眼前之景;“林间野兴长”则是虚写,是心中之景。“山居乐”既不是“花上山”,也不是“林间住”,而是寓目成趣、触类旁通的一种精神享受。“山中小居乐无涯”,就是这种境界的具体描绘。
次句紧承前句,进一步写“山居乐”。如果说“花下山冠小”是实写眼前的景物,那么,“林间野兴长”便是虚写的心境。“林间”,也就是山林之间。“野兴”,也就是随意而为、自由自在的兴致。“林”和“野”二字,将作者的心境表现得更为生动、形象。“山居乐无涯”,既是眼前景物所呈现的景色,也是作者心灵深处所体验的情感。
第三、四句具体地写“山居乐”,是“山中小居乐无涯”的具体体现。“削木为杖”,“披萝作裳”,正是作者在山中生活的真实写照。这里的“削木”、“披萝”都是比喻。“削木为杖”出自《庄子·让王篇》,原指尧让位给许由的故事。《列子·黄帝篇》也有类似的记述。不过,这里的“削木为杖”并不是真的把木头削成杖,而是借指作者用山上的竹子做的手杖。“披萝作裳”则是指用山上的青藤做成衣裳,这是古人常见的服饰材料。这些材料虽然粗糙,但却十分自然,十分可爱。它们成了作者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是作者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第五、六句进一步写“山居乐”,是对前几句的进一步拓展。前面已经写到过“削木为杖”、“披萝作裳”,现在再加上“不随风帽落”、“能耐酒中狂”,就更充分地表现出作者的山居生活之惬意。“箬笠”、“芒鞋”是古代隐士的装束,这里用来代指作者本人,表明他的身份。“不随风帽落”一句,化用了唐代诗人贾岛《送无可上人》“拄杖无时夜叩门”的诗意,意思是说:不用拄杖随时敲敲门,就能随时敲上门来的人。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作者的洒脱,更写出了他对隐士生活的喜爱与向往。“能耐酒中狂”,意思是说:我能够经得起喝酒时的放纵。这句诗既写出了作者的豪放不羁,也写出了他的旷达情怀。
整首诗语言质朴平易,意境优美清雅,富有生活气息和哲理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