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剔寒灯梦不成,拥衾危坐到三更。
不知何处吹羌笛,落尽梅花月满城。
【注释】
病中作:在病中所作的一首诗。羌笛:指羌族的乐器,因羌人以吹奏笛子为乐而得名。落尽梅花月满城:意思是说,当月亮已经升到天空最明亮的时候,梅花却凋谢了。
【赏析】
“夜剔寒灯梦不成”,首句即点明时间是夜晚。由于疾病缠身,不能安眠。于是,只好在昏黄的灯光下苦苦地思念着远方的朋友。“梦不成”,说明诗人正处在一种苦闷、焦虑之中。
“拥衾危坐到三更。”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诗人彻夜未眠,一直坐到天明。他紧紧地抱着被子,坐在床上,望着窗外的月光。这时,一阵风吹来,把窗上的纸片吹开了。从纸缝里,传来一阵阵悠扬的羌管声。这声音,使诗人想起了自己远在异乡的朋友,想起了他们之间的友情和离别之痛。
“不知何处吹羌笛,落尽梅花月满城。”诗人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痛苦,起身走到院子里去倾听那幽怨哀婉的羌笛声。然而,他并没有发现吹奏羌笛的人,也找不到自己的朋友。原来,羌笛声是从远处飘来的,它穿过了树林,越过了山岭,又穿过了城市的大街小巷,传到了诗人的耳边。此时,诗人不禁想起去年春天的一个日子,那时正是花开得正盛的时候,他和朋友一同来到城外的小河边游玩。忽然间,从树林中飘来一阵羌笛声。那声音悠扬而又哀婉,就像一首优美的曲子。他们沿着小河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就走到了一个开阔的地方。在那里,可以看到一片盛开的梅花林。那梅花,红得像火,白得像雪。花香四溢,让人陶醉。可是,当诗人沉浸在这种美的境界中时,朋友却不见了,只剩下他在梅林中徘徊、凝思。直到后来,他才发现自己迷路了,不知道该往哪儿走才好。
这首诗写于元代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春。当时作者正患病住在家乡,心情十分郁闷。因此,诗中的主人公便成了一位因病而卧、忧心忡忡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