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歊高台壮南国,突兀干云天咫尺。
晶帘半卷晓风寒,雕阑倒映秋江碧。
台边轧轧金舆来,盈盈二八花颜开。
英雄一去不复返,甍残栋委俱尘埃。
蜀山雪消清似洗,岷江西来几千里。
此日豪华安在哉,唯闻呜咽台前水。

【注释】

凌歊台:即凌虚台,故址在今山东临淄县西南。

凌歊高台壮南国:凌歊高台高耸入云。

突兀:高而尖突的样子。干云:高出云霄。咫尺:很近,形容非常近。

晶帘半卷:水晶的窗帘微微卷起。晓风:早晨的凉风。寒:冷。

雕阑:用彩画装饰的栏杆。倒映:倒影,指水中的景物映射到岸上。秋江碧:秋天的江水是碧绿色的。

轧轧:马车轮碾过路面的声音。金舆:皇帝的车驾,这里指皇帝。

二八:女子二十左右,古代以“二八”指年轻美貌的女子。

花颜开:形容女子如花般美丽。

英雄一去不复返:指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一旦离去就无法再回。

甍(méng):屋脊。栋委:屋栋倒塌。

蜀山:四川的山。蜀:古国名,这里泛指南方。

岷江:即岷山,岷江发源于此,流向西北。几千里:几千里。

安在哉:在哪里呢?

唯闻:只有听到。呜咽:形容声音凄凉悲切,如哭泣。

【赏析】

这首七绝写于诗人登高望远、凭吊历史遗迹时所触发的感慨。诗的开头两句描写凌虚台地势的高峻与雄伟,接着又写台上晨起时所见之景。后四句则写台上所见及由此产生的联想和感慨。

首句“凌歊高台壮南国”,点出凌歊台的地理位置,它位于南方的齐鲁大地之上,地势高耸,直刺云端,令人望而生畏。这一句为下文描写凌歊台的壮丽景色作铺垫。

诗人描绘了凌歊台上所见之景。“突兀干云天咫尺”,形容凌歊台如同从天而降的巨大山峰,其高度直插云霄,距离天空仅咫尺之遥,给人一种震撼之感。

“晶帘半卷晓风寒”,则是诗人站在凌歊台之上,看到清晨时分的阳光透过水晶般的窗帘洒在地面上,形成一片片晶莹剔透的影子。同时,一阵清凉的秋风袭来,让人感到一丝寒意。这一联通过描绘凌歊台上的景象和天气变化,进一步展现了凌歊台的宏伟壮观。

诗人转向对凌歊台周边环境的描述。“雕阑倒映秋江碧”,描述了凌歊台上的雕栏玉砌倒映在清澈见底的秋江之中,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这里的“秋江碧”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丽,也暗示了时间的流转和季节的变化。

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诗人随即转入对历史的沉思:“台边轧轧金舆来,盈盈二八花颜开。”这两句描绘了皇帝的车驾缓缓驶近凌歊台,一群娇美的女子在车旁翩翩起舞的情景。这些女子如同盛开的花一般,美丽动人。

好景不长。“英雄一去不复返,甍残栋委俱尘埃。”“英雄”在这里指的是历史上的英雄豪杰们,他们曾经威武雄壮地驰骋在沙场上,但如今已不复存在。他们的辉煌已经成为了尘土,只留下这座凌歊台孤独地屹立在那里,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诗人以“蜀山雪消清似洗,岷江西来几千里”结束全诗。这句诗既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也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叹。同时,“蜀山”、“岷江”等地名的使用,也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对于家乡的眷恋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凌歊台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一幅气势磅礴、景色宜人的画卷。同时,诗人通过抒发对过往英雄豪杰的怀念之情,以及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复杂情感。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