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令辞折腰,达生愧形役。
余无腰下组,欣得附遗逸。
志爱名山游,不待婚嫁毕。
访古入栗里,摩挲醉翁石。
颓然苍烟中,宛尔面犹识。
茅屋隐在望,五柳共萧瑟。
云山何渺渺,巾车日将夕。
瓦雀鸣檐端,稚子候门隙。
凡物良有依,孤生贵所适。
朗咏田园篇,千载竟不隔。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栗里》。
诗句释义:
- “栗里”:地名,指陶渊明辞去仕途隐居的地方。
- “达生愧形役”:意为面对世俗生活感到羞愧和无奈,形容陶公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 “余无腰下组”:意即我没有像古代文人一样佩戴着束在腰间的绶带(表示官职身份)。
- “欣得附遗逸”:表示能够追随陶渊明隐退田园的志向。
- “志爱名山游”: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喜爱,想要游览名山的愿望。
- “不待婚嫁毕”:意味着不需要等到结婚成家,就愿意去旅行。
- “访古入栗里”:前往探访陶渊明曾经隐居的地方。
- “摩挲醉翁石”:用手抚摸着醉酒翁的石头,这里指代醉翁亭。
- “颓然苍烟中”:形容自己身处在一片苍茫烟雾之中,形象地描绘出自己的心境。
- “茅屋隐在望”:远处隐约可见茅草屋的景象。
- “五柳共萧瑟”:五柳树象征着隐士的生活,此处表达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云山何渺渺”:形容山峦叠嶂,云雾缭绕,给人一种遥远而神秘的感觉。
- “巾车日将夕”:暗示夕阳西下,一天即将结束。
- “瓦雀鸣檐端”:描述傍晚时,瓦上的麻雀开始叽叽喳喳地叫。
- “稚子候门隙”:小孩子在门口等着你回家,形象地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场景。
- “凡物良有依”:一切事物都有其依赖,强调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道理。
- “孤生贵所适”:即使一个人独自生活,只要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是有价值的。
- “朗咏田园篇”:高声朗读关于田园生活的文章或诗歌。
- “千载竟不隔”:千百年来,这种追求自然与田园生活的理念仍然没有改变。
译文:
我在陶渊明辞官后隐居的地方,感叹世俗生活的束缚,我虽然没有束带腰带,但内心充满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我不追求功名利禄,只是希望跟随陶渊明一起享受隐逸的生活。我热爱自然山水,渴望游览名山大川。我不等婚礼完成就开始了我的旅行。我探访了陶渊明曾经隐居的栗里,触摸着醉翁亭那块石头。我仿佛置身于苍茫的烟雾之中,心中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我看到了远方的茅屋,那是我曾经向往的隐逸之地。周围的树木郁郁葱葱,就像五柳树一样,代表着隐士的生活。天空中的云彩飘渺不定,夕阳西下,一天即将结束。瓦上的小雀也开始叽叽喳喳地叫着。村里的孩子们在大门外等待着我回家。世间万物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即使是一个人独自生活,只要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我高声朗读关于田园生活的文章或诗歌,千百年来,这种追求自然与田园生活的理念仍然没有改变。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隐逸生活的诗,通过作者对陶渊明的仰慕之情,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诗中不仅描述了陶渊明隐逸的生活方式,还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生活方式的理解和追求。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