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叠叠静当户,长松挺挺凌烟雨。
数椽茅屋竹树间,中有高人抱幽趣。
翠岩丹壑深几重,水绕人家隔秋浦。
石岩突兀不可攀,茫茫远水难为渡。
瑶草琪花满涧阿,彩霞瑞霭开林坞。
山中采药人未还,夭桃秾李迷归路。
冯君抱负经济才,绿袍新著登天府。
奈何亦有丘壑情,持兹图绘索余句。
披图便觉逸思飘,荏苒巾袍袭烟雾。
山明水秀有如此,恨不携家此中住。

【解析】

此诗是一首题画,通过描绘画中山水的清幽、奇伟,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全诗以“冯君”为线索展开。开头两句写画的远景。第三句转入近景,写画中高人。接下来六句写画的近景。最后两句写画外之景。

【答案】

译文:

青山层层叠叠,静谧地屹立在门前,长长的松树挺拔向上,凌空于烟雨之中。

几间茅草屋藏在竹树丛中,其中有一位隐士,抱着一种高远的情趣。

翠绿的岩壁深邃几层,水绕着人家流过秋浦。

岩石突兀而高耸,难以攀登,茫茫的水波难以渡过。

山涧溪阿长满了瑶草和琪花,霞光瑞气在林间绽放。

山中采药人没有归来,鲜艳的桃李使人迷路。

冯先生有经世济民的才能,新制的绿色官袍刚刚穿戴整齐便登上朝廷的高位。

然而也有隐逸山林的情怀。他拿着画卷让我给他题诗,我披览画卷立刻感到心旷神怡,恍如身临其境。

山水如此秀丽美丽,真恨不能携家带口在这里住下去。

赏析:

此诗为题《冯进士养质山水画》之作。冯生,即冯友仁,字养质,号元叔,浙江德清人,绍兴进士及第,曾历任台州、湖州通判,知严州、提点刑狱等职,后辞官归田,退居乡里。他的诗文与杨万里同称一时之冠,今存诗词200余首。《四库全书总目》评其诗云:“元叔工于乐府,故其诗多咏物寄兴之作。”此诗即其一例。

全诗共八句。首二句先从画外之景落笔。青山重叠,宛如屏障,静卧于门户之前;长松挺立,犹如劲旅,凌空于烟雨之上。这里,诗人以浓重的色彩勾勒出了一幅清幽宁静的画面,为下面描写画中的高人作了铺垫。接着,作者移步换形,由远及近地描画画中所表现的意境。“数椽茅屋竹树间”,这是画中的近景。茅屋数椽,掩映在茂密的竹树丛中,给人以清幽恬静之感。“中有高人抱幽趣”,这一句是说在这茅屋竹树之中,有一位高人正抱持着超尘脱俗的高致。“高人”二字,既指这位高人本身,也暗指画中之人,这就把画面上的人和画外之景有机地联系起来了。以下四句,又从近景转入远景。“翠岩丹壑深几重”,翠绿的岩石层层堆叠,深不见底;碧绿的水潭环绕着人家,仿佛隔在秋浦之外。“水绕”句紧承上句而来,“秋浦”句则遥接前文。这两句不仅写出了画中的地理环境,而且写出了画中人的生活环境。一个“绕”字,写出了水的柔美;一个“隔”字,又写出了秋浦的遥远。这两句既是对画中美景的写照,又是对画家匠心独运的高度赞扬。“石岩突兀不可攀”,这一句紧承“丹壑”而来,是说那苍崖巨石矗立在前,高峻险要,使人不敢攀援上去。“石岩”二字,一语双关,既指画中之石,也指画外之石,这就使画面上的空间更为开阔。“石岩”两句既是写画中之景,也是写画家匠心独运的高度赞扬。“窈渺远水难为渡”,这一句紧承“石岩”而来。“窈渺”二字,既形容秋浦之水深不可测,又暗示出江水浩渺、波涛起伏的景象。“难为渡”三字,既指画中人难以越过这条秋浦,又是指画外之人难以涉足其中。这一来既写出了画中的景色,又写出了画外之人的心情。

以上七句都是写画中之景,但诗人并未止步于此。最后两句又从近景转向远景,写画外之景。“瑶草琪花满涧阿”,瑶草琪花生长在大石缝隙之间,涧边溪畔随处可见,色彩斑斓,香气扑鼻。“彩霞瑞蔼开林坞”,彩霞瑞雾弥漫林谷,春意盎然,令人陶醉。“山中采药人未还”,采药人在山中采得草药后尚未归来。这两句既写画外之人的生活情趣,又写出画中人的闲适之态。“夭桃秾李迷归路”,夭艳的桃花和丰腴的李花盛开在小路上,迷人眼目,使人迷失方向。这一句既是对画中小径景色的描写,也是对画中人之生活情趣的赞美。“冯君抱负经济才”,冯君胸有大志,有经世济民之才能。“绿袍新著登天府”,他身穿绿袍,刚刚被朝廷召用,登上了仕途的顶峰。“可惜也有丘壑情”一句,既是对冯君才高志大的称赞,也是对画中之人抱持隐逸之志的惋惜。“持兹图绘索余句”,冯君请我为他画像并赋诗留念,我便披览画卷而为之题诗作画。“披图”两句,既是对画中景色的描写,也是对画中之人心情的抒发。“逸思飘”,飘逸洒脱的思绪自然而出;“荏苒巾袍袭烟雾”,衣巾飘飘如烟雾一样地笼罩着我。这两句既写出了诗人对绘画艺术的感受,也写出了诗人自身的心境。“山明水秀有如此”,山清水秀如此美丽!“恨不携家此中住”,我真恨不得带着家眷来到这里居住呢!最后一句是诗人对画中之人的祝愿。诗人以“恨不携家此中住”一句收束全诗,既表明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又表现出对冯君才高的赞赏之情。

这首诗语言质朴平白,清新自然,无雕琢藻饰的痕迹。诗人紧扣画中之景,层层推进,逐步深入,将画中之人与画外之景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全诗浑然一体。同时,诗人又将画中之人与画外之人融为一体,使诗中既有隐逸之志之士,又有经世济民之才俊。这种独特的艺术构思和巧妙的艺术手法,使全诗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