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锄荷筱行且惊,戴白垂髫走且泣。
肩舆逡巡三日程,满目凄凉不断情。
庸医莫疗膏肓疾,拙妇难调藜蕨羹。
暮归默默无奇策,孤烛荧荧带愁色。
湘灵饮恨金徽绝,羽客怀仙洞箫歇。
狂来击碎珊瑚枝,陈怀欲欣天翁知。
女娲头颅可汗血,神禹手足须胼胝。
乃知造化有常理,阴阳消长旋终始。
山川流峙性本然,沧海桑田戏人耳。

崇明踏灾行

携锄荷筱行且惊,戴白垂髫走且泣。

肩舆逡巡三日程,满目凄凉不断情。

庸医莫疗膏肓疾,拙妇难调藜蕨羹。

暮归默默无奇策,孤烛荧荧带愁色。

湘灵饮恨金徽绝,羽客怀仙洞箫歇。

狂来击碎珊瑚枝,陈怀欲欣天翁知。

女娲头颅可汗血,神禹手足须胼胝。

乃知造化有常理,阴阳消长旋终始。

山川流峙性本然,沧海桑田戏人耳。 赏析:

此诗为明代诗人王稚登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崇明踏灾行”为题,通过描绘崇明岛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历史和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首联:“携锄荷筱行且惊,戴白垂髫走且泣。”这两句描述了作者带着锄头去采摘小筱的情景,以及戴白发垂髫(即小孩)行走时哭泣的场景。这里的“携锄”和“荷筱”分别指的是采摘小筱和采伐竹子的行为,而“戴白垂髫”则是指戴白发的小孩。这两句诗既描绘了自然的美景,又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

颔联:“肩舆逡巡三日程,满目凄凉不断情。”这两句描述了乘坐肩舆(即轿子)在崇明岛上游览的情景,但所见之处都是凄凉的景象,使得作者无法平静下来。这里的“逡巡三日程”意味着经过的时间很短,但却充满了凄凉之情。这两句诗既描绘了崇明岛的自然景观,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颈联:“庸医莫疗膏肓疾,拙妇难调藜蕨羹。”这两句描述了庸医无法治疗疾病,而拙妇也无法调和藜蕨羹的情况。这里的“膏肓”指的是病情深重的地方,而“藜蕨羹”则是古代的一种粗劣食物。这两句诗既揭示了人类的无知和无能,又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类命运的担忧。

尾联:“暮归默默无奇策,孤烛荧荧带愁色。”这两句描述了作者傍晚回家时的心情和景象。他默默地没有好主意,只有孤零零的烛光闪烁着愁容。这两句诗既描绘了作者的内心感受,又表达了他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忧虑。

最后四句:“湘灵饮恨金徽绝,羽客怀仙洞箫歇。”这两句描述了湘灵(湘水女神)因怨恨而死,羽客怀念神仙而去。这里用“饮恨”、“怀仙”等词来形容湘灵的情感和羽客的心境。这两句诗既表达了作者对湘水的哀怨之情,也暗示了人类对于长生不老的追求和幻想。

整首诗通过对崇明岛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历史和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同时,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