睫常在目前,如何目不见。
死常随我身,如何我不患。
好高穷远深,至近反忽慢。
谁知衽席间,而乃即天汉。
万古亦非遥,一息长无算。
老彭与殇子,寿夭相等看。
静观蜉蝣羽,可同白石烂。
【注释】
- 睫常在目前:睫毛常常在眼前。
- 如何目不见:又怎么能看见呢?
- 死常随我身,如何我不患:死总是跟着我的身体,我又怎么不担心呢?
- 好高穷远深:追求过高、太远或太深的东西。
- 至近反忽慢:最贴近的反而会忽然显得缓慢。
- 谁知衽席间,而乃即天汉:谁知道宴席之间,竟然能到达天上的银河。
- 万古亦非遥:万年也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 一息长无算:一瞬间也是长久的,无法计算。
- 老彭与殇子,寿夭相等看:老子和儿子的寿命是相等的,看谁长寿,谁短命。
- 静观蜉蝣羽,可同白石烂:静静地观察蜉蝣的翅膀,它可以和白色的石头一样永不腐烂。
【赏析】
《饮酒》共四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诗以议论起兴,借“死”和“生”的对比来说明生命短暂的道理,抒发了诗人对生死无常的认识和感慨。全诗通过议论,抒发了诗人对生死无常的认识和感慨,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深深忧虑和不安。
首联“睫常在目前,如何目不见。”意思是说,眼睛经常在眼前,又怎么能看不见呢?这里用了一个比喻,将眼睛比作是一对明灯,将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比作是灯火通明的道路。诗人通过对眼睛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的感悟和思考。诗人在诗中强调了眼睛的重要性,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对生命的珍视之情。
第二联“死常随我身,如何我不患。”意思是说,死亡总是跟随着我们的身体,又怎么能不担忧呢?这里诗人再次强调了死亡的存在,同时也表达出了自己的忧虑之情。诗人认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不应该过度担忧,而是要勇敢面对。
第三联“好高穷远深,至近反忽慢。”意思是说,人们往往会追求过高、太远或太深的东西,但越是接近,反而越显得缓慢。这里诗人通过一个比喻,将追求比作是攀登高山,将接近比作是爬山。诗人认为,人们往往因为追求过高、太远或太深的东西而变得浮躁,而忽略了眼前的事物。
第四联“谁知衽席间,而乃即天汉。”意思是说,谁知道宴席之间,竟然能到达天上的银河。这里的“衽席”指的是宴席,“天汉”则是指银河。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典故,将宴席比喻为人生的舞台,将天汉比喻为人生中的高远目标。诗人通过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目标的追求和向往。
第五联“万古亦非遥,一息长无算。”意思是说,万年也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一瞬间也是长久的,无法计算。这里诗人再次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诗人认为,时间是无法预测和把握的,人生也是如此短暂,应该珍惜每一个瞬间。
第六联“老彭与殇子,寿夭相等看。”意思是说,老子和儿子的寿命是相等的,看谁长寿,谁短命。这里诗人通过两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慨。诗人认为,人生的命运是无法改变的,应该坦然面对。
尾联“静观蜉蝣羽,可同白石烂。”意思是说,静静地观察蜉蝣的翅膀,它可以和白色的石头一起永不腐烂。这里诗人以蜉蝣为例,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短暂的认识和感慨。诗人认为,蜉蝣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它却能够自由自在地飞翔,这种生命力是值得人们学习的。同时,诗人也提醒自己要珍惜生命,不要虚度光阴。
这首诗通过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慨,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命运的深深忧虑和不安。诗人通过议论的方式,阐述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于生命、时间和命运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