踞岭何崔嵬,限界两县境。
上岭如登天,下岭如历井。
乱石恣巉岩,使我心独警。
荷负畏颠蹶,骅骝失驰骋。
烈风鼓长松,阴云结秋暝。
尘衣思一振,侧帽不复整。
险阻须备尝,且莫悲断梗。
双眼足壮观,不觉过此岭。
虽然跋涉劳,野趣幸管领。
纪行无好诗,聊以杀风景。
【注释】
①踞岭:山势高峻的山峰。崔嵬:形容山高峻的样子。两县境:指山的两边是两个县的地盘。上岭如登天:形容山路险峻,攀爬艰难。下岭如历井:形容山下地势崎岖,行走艰难。巉岩(chán xián):形容山石陡峭。使心独警:让我的心感到恐惧。
②荷负:背负,扛着。畏颠蹶:担心跌倒。骅骝(huá liú):骏马。驰骋:奔驰奔跑。烈风鼓长松:猛烈的大风在松树间回旋。阴云结秋暝:乌云密布,天色昏暗。尘衣思一振:身上的尘埃衣服想抖落一下。侧帽不复整:头巾歪斜,不再整理整齐。
③险阻须备尝:险阻的道路一定要亲自走过才能体会其滋味。断梗:比喻不能成全的希望或事物。
④双眼足壮观:双眸足以观赏到壮丽的景象。过此岭:经过这座山岭。
⑤虽然跋涉劳:虽然经历了长途跋涉的劳累。野趣幸管领:野外的乐趣有幸尽情享受。纪行无好诗:记述行程时,没有好的诗歌可以写。聊以杀风景:姑且用这来点缀景色。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公元725年(开元二十一年)春自长安出发,由华州(今陕西华县)赴东都洛阳途中所作。诗人从长安启程,一路西去。沿途所经,都是名山胜地,他的心情十分舒畅。但当他登上华山顶峰,放眼四望,只见群峰耸立,云雾缭绕,使他不禁想起了当年李白的“五岳寻仙不辞远”,于是写下了这首七绝。
首联先写攀登华山之艰险:“踞岭何崔嵬,限界两县境。”诗人开篇即说:“华山多么高峻呀”,接着又写道:“两座山之间的界限就是华山。”言简意赅,点明此行的目的——游览名山。“崔嵬”二字既写出了华山的高大,也暗含了作者对攀登华山的畏惧之情。“两县境”三字表明,华山之高,已超过一般山峰的高度了。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运用夸张的手法,将华山比作一座高山,从而为后文写山的高峻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
颔联描写登山时的惊险情景:“上岭如登天,下岭如历井。”这里诗人采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把上山比作登天,下山比作历井,形象地描绘出了山路险峻难行的情景。诗人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上岭”与“登天”相比,“下岭”与“历井”相比,进一步渲染了山路的陡峭和险要。
颈联则通过描绘山石的特点,进一步突出了山路的险峻:“乱石恣巉岩,使我心独警。”乱石嶙峋,险峻异常;令人惊心动魄。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华山的奇特风光,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震撼和不安。
尾联则是诗人对自己此行的看法:“荷负畏颠蹶,骅骝失驰骋。”诗人带着沉重的心情继续前行。尽管心中有些恐惧,但他还是鼓起勇气,继续前进。然而,山路的险恶并没有让他失去信心:“骅骝失驰骋。”这句诗中的“骅骝”指的是骏马,这里用来形容诗人的精神状态。诗人骑着骏马在山路上疾驰,但却因为山路的险峻而无法畅快淋漓地驰骋一番。最后两句诗则表达了诗人的一种豁达情怀:“烈风鼓长松,阴云结秋暝。”猛烈的风雨在松树林间呼啸而过,乌云密布,天色昏暗。诗人在这恶劣的环境中,仍然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这种豁达的心态正是诗人在人生道路上所需要的。
这首诗是一首记游诗,也是一首山水小品。诗中所写皆实景实事,但写得有声有色,形神兼备,读起来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