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鸳瓦上霜华微,白马河边秋雁飞。
蓟北征人尚未返,雒阳少妇捣寒衣。
双丝越练光如雪,开笥展衣肠百结。
支砧桐杵响初传,静夜空庭音易彻。
疾徐高下宛相同,惄如擗摽恨难穷。
愁心自诉光明月,凄韵应随断续风。
风前月下砧声度,斗转参横犹未卧。
撩乱流萤各自飞,缠绵络纬能相和。
回思夫婿未从征,灯前笑语若为情。
锦衾暖觉幽兰气,角枕微闻堕珥声。
那知离别生凄恻,剪刀针线长相忆。
岁岁空传蓟北书,年年用尽闺中力。
坐久新寒透裌绫,遥怜塞外更难胜。
受降城上思乡泪,今夜应知半是冰。
《捣衣篇》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描绘了闺中少妇因丈夫远征而思念他的深情。下面将逐句进行解析:
- 第一段:“碧鸳瓦上霜华微,白马河边秋雁飞。”
- 诗句注释:碧绿色的屋瓦上覆盖着薄薄的霜花,远处的白马河畔秋日里成群的大雁正南飞。
- 赏析:这一开篇即以简洁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清寂而又略带凄凉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同时通过秋雁南飞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战事的频繁,使得读者能迅速进入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世界。
- 第二段:“蓟北征人尚未返,雒阳少妇捣寒衣。”
- 诗句注释:蓟北(今北京一带)的征人还没有返回,洛阳城中的少妇正在夜深人静时捣制寒衣。
- 赏析:此段描绘了一位少妇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深切思念,以及她在孤独中度过每一个夜晚的场景。这种场景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非常常见,它不仅展现了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痛苦,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生活的艰辛和无奈。
- 第三段:“双丝越练光如雪,开笥展衣肠百结。”
- 诗句注释:手中拿着细如发丝的丝线,在光线下闪烁着银白色的光泽,打开箱子铺展衣物,心中却像被线团缠绕一般感到万分纠结。
- 赏析:这一段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深刻地表达了少妇在等待丈夫归来时的焦虑与不安。她的心情如同被线团紧紧束缚,既期待又害怕,这种情感的转变在诗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 第四段:“支砧桐杵响初传,静夜空庭音易彻。”
- 诗句注释:敲击着砧石和木杵的声音开始回荡,寂静的庭院中回音清晰可闻。
- 赏析:这一部分描绘了深夜时分,少妇在空无一人的庭院中敲击木杵、敲打砧石的情景,以此来抒发自己的哀愁与孤独。声音的回荡增添了几分悲凉感,同时也反衬出少妇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 第五段:“疾徐高下宛相同,惄如擗摽恨难穷。”
- 诗句注释:动作的快慢、力度的大小似乎都相同,内心的痛苦难以用言语表达。
- 赏析:这一段继续通过动作来表达少妇的内心感受,她的动作虽然快速但力度却保持一致,仿佛是在尽力压抑内心的悲痛。这种重复的动作描绘了少妇对丈夫深深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示了她无法抑制的悲伤情绪。
- 第六段:“愁心自诉光明月,凄韵应随断续风。”
- 诗句注释:将自己的忧愁倾诉给明亮清澈的月光,凄凉的旋律会随着断断续续的风声飘荡。
- 赏析:这一节进一步扩展了前五节的内容,少妇将自己的心事倾诉给了明亮的月光,而那些凄凉的音乐则随风飘散。这里不仅展现了自然景物的美丽,更体现了少妇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哀愁。
- 第七段:“风前月下砧声度,斗转参横犹未卧。”
- 诗句注释:在清风明月之下,听到那砧石击打的声音,尽管星星已经开始移动,但仍没有入睡。
- 赏析:最后一句通过对比的方式描绘了时间的变化与主人公的状态,虽然时间已悄然流逝,但她仍然未能入睡,这更加凸显了她的孤寂与无助。
李白的《捣衣篇》以其深邃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因战争而分离的少妇形象。这首诗不仅是对一个特定时代的反映,也是对人性深处情感的一种深刻挖掘和表达。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也能体会到诗人对于爱情、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