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与白岳,几度兴流连。
却笑缁衣客,翻憎贝锦篇。
帆樯归楚日,鸡犬避秦年。
若遇东来雁,裁诗寄彩笺。

【注释】

寄龙君善其三:诗题,指代《和龙君善见南山招隐》一诗。龙君善,即刘禹锡,字梦得。南山招隐二首:作者在长安时写的两首七绝,其一为:“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其二为:“白石泉头寄语僧,白云山下有家风。青山绿水看不足,还似前朝旧画图。”

黄山与白岳,几度兴流连:黄山、白岳都是有名的山水胜地,作者曾多次游览。

却笑缁衣客,翻憎贝锦篇:作者对那些穿着僧衣(缁衣)的游客很厌恶。贝锦,指织成彩色的丝锦,这里比喻华丽的文辞,也指那些华而不实的诗文。

帆樯归楚日,鸡犬避秦年:帆樯,船帆和桅杆;楚日,楚地的太阳。作者用楚汉相争的历史典故,说明自己像刘邦一样,虽然身居高位,但却如过眼云烟,很快就要回到平民百姓的生活中去。

若遇东来雁,裁诗寄彩笺:作者希望在旅途中遇到从东方飞来的候鸟,就像他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那样,把自己的心情写下来,寄给远方的朋友。

赏析:

此篇作于元和五年(810),当诗人由夔州刺史改任和州刺史之时。诗是一首送别诗。

诗的前四句是送别的序言。诗人说:“黄山和白岳,我多次去游赏。”接着又写道:“我却笑那些穿着僧衣的游客们。”这两句看似矛盾的说法,其实是诗人内心矛盾的真实表现。一方面,他欣赏那些出尘脱俗的僧侣,另一方面,他却讨厌那些追求名利、穿僧服的人。这种矛盾正是反映了诗人当时的思想状况:一方面是对佛教思想的认同与接受,另一方面却是对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和批判。

诗的后四句表达了作者的离别之情。“帆樯归楚日”、“鸡犬避秦年”,是运用了历史典故的手法。“帆樯归楚日”比喻诗人自己即将离开和州回到长安的日子;而“鸡犬避秦年”则暗喻自己虽身居高位,但却如过眼云烟,很快就要回到平民百姓的生活中去。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和祝福。“若遇东来雁”,“东”是指洛阳一带;“东来雁”则是指春天时节南飞的候鸟。诗人希望自己能在旅途中遇到南飞的候鸟,就像他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说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那样,把自己的心情写下来,寄给远方的朋友。这是对朋友的美好祝愿,也是对自己未来的期许。

全诗以送别为主题,但又不是单纯的送别诗;既有对现实的认识和批判,又有对未来的期待和祝愿;既有个人情感的表达,也有社会现象的反映。因此,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