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闻淇澳水,今过武公乡。
清远灵沙静,幽深草树荒。
筼筜常梦竹,蘋藻未登堂。
睿圣名千古,高风耿不忘。

【注释】

淇县:淇水入黄河的一段,在今河南省卫辉市一带。武公祠:祀孔子弟子子游的庙。子游曾为武城长官,故名。清远:清澈深远。灵沙:指淇水。《诗·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积。惟岳及之,无使岳神。”毛传:“淇,水名。有岸,淇水有堤岸;隰,下湿地也。言其美也。”清远指此。幽深:深邃幽暗。筼筜(yún dāng)竹:一种细长的竹子。常梦竹:常用“梦”字来比喻思念之情。蘋藻:《诗经·小雅·北山》中“于以采藻?南涧之滨。于以用之?公侯之事。于以采藻?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美。于以采藻?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宾。”毛传:“藻,荇也。”苹与藻都是水边生长的水草,这里泛指水边的景物。未登堂:没有到庭前。

【赏析】

这是一首游览武公祠而作的五律。首联点题,颔联写景,颈联抒情,尾联颂圣德。全诗写得浑朴自然,意境深远空阔,是一首咏史抒怀的好诗。

这首诗开篇便写到了“武公祠”,即孔子弟子子游的庙。诗人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首先联想到了子游曾经治下的武城,由此想到武城人对子游的崇敬和怀念,从而引出了自己对武公祠的参观。首句中的“昔闻”表明了作者对于武公祠的了解程度并不深,但已经听闻过它的名声,这就为他后面对武公祠的具体描绘埋下了伏笔。

颔联则是诗人对武公祠的具体描绘,通过描写武公祠周边的景色来表现武公祠的特色。这里的“清远灵沙静,幽深草树荒”,描绘的是武公祠周围的自然环境。其中,“清远”既是指武公祠所在的地理位置,也是指其所处的环境,暗示着这是一个远离尘嚣、宁静祥和的地方;“灵沙”、“幽深”则进一步突出了这一环境的特点。同时,“清远”又与“草树荒”形成了对比,使得整个画面显得更加生动有趣。

颈联则是对武公祠内部的描绘。诗人通过对“筼筜竹”和“蘋藻”这两个意象的运用,表达了自己对武公祠的喜爱之情。其中,“筼筜竹”指的是一种细长的竹子,常用来形容高洁的品质;“蘋藻”则是指水边的植物,象征着清新自然的风貌。通过这两个意象的运用,诗人不仅表达了自己对武公祠的喜爱之情,也进一步强调了武公祠所特有的文化内涵。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武公祠进行评价和赞美。诗人首先引用了《诗经·小雅·北山》中的诗句,以此来表达自己对武公祠的敬仰之情;然后他又用“睿圣名千古,高风耿不忘”这句话来概括全文,既表达了自己对武公祠的赞美之情,也进一步彰显了武公祠的文化价值。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主要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通过对武公祠及其周边景色的具体描绘,展现了武公祠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