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频烦草屋中,奋然扶汉一心雄。
当时不入英雄眼,谁识南阳有卧龙。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赏析作者情感和理解诗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把握诗中所写内容,用简短的文字概括即可。然后分析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特点,最后赏析作者的情感。“三顾频烦草屋中”,刘备为请出诸葛亮,三次到隆中的茅庐里,表现了他对诸葛亮的敬重之情;“奋然扶汉一心雄”,诸葛亮为了振兴汉朝,立志兴复汉室,表现出他雄心勃勃、志向远大;从“当时不入英雄眼”可以看出,当时没有人认识到诸葛亮的才能;“谁识南阳有卧龙”则说只有南阳人才知道诸葛亮是个奇才。
所以答案是:
孔明:即诸葛亮。
译文:
刘备多次登门拜访,三次来到诸葛亮家中,诚心诚意地请出诸葛亮。
刘备决心兴复汉室,立志振兴刘家天下,因此他立志要恢复汉室,使汉朝重见天日。
刘备没有识别出诸葛亮的才能,直到后来,刘备在临终时才后悔没有早一点发现诸葛亮。
赏析:
这是一首咏赞诸葛亮的诗,全诗以刘备访寻诸葛亮的事为线索。诗人借刘备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终于请出诸葛亮的故事,来赞美诸葛亮对祖国和人民的赤胆忠心、非凡才能、远大抱负和卓越功勋。诗人通过歌颂诸葛亮忠于国家、勤勉政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品质,表达了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寄托了对国运中兴的美好愿望。
第一句“三顾频烦草屋中”,写刘备三次登门拜访,诚心诚意地请出诸葛亮。诗人抓住刘备三次来访这个典型事例,突出表现刘备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和对诸葛亮的知遇之恩,以及诸葛亮的谦虚好学。“三顾”,是虚写,表明刘备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第二句“奋然扶汉一心雄”,是实写,写刘备决心兴复汉室,立志振兴刘家天下,因此他立志要恢复汉室,使汉朝重见天日。这一联,既写出了刘备的为人,也表现了诸葛亮的政治理想。第三句“当时不入英雄眼”,写刘备没有识别出诸葛亮的才能。这句诗表面上是说当时没有几个人能够看出诸葛亮的才能,实际上是说刘备不能正确识别人才,而把诸葛亮看成了一般的人物。第四句“谁识南阳有卧龙”,写刘备对诸葛亮的赏识,认为诸葛亮是南阳的人。这里,诗人将“诸葛亮”和“卧龙”连在一起,说明刘备早就知道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人才。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叙事有序。开头先点明主题,然后紧扣主题,层层推进。全诗结构紧凑,一气呵成,充分展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