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花昔年植,正在竹亭西。
雨露频长养,岂同蒿与藜。
廿年始还家,见此枝犹低。
隔岁缀芳蕊,花开剪成缇。
亭今已撤去,乱石甃为堤。
复此与花别,梦寐不能迷。
颇闻此树下,春来踏成蹊。
衡门不常关,顽童皆有携。
如何忍攀折,狼籍满春泥。
遂令鸟雀至,月夜无枝栖。
渊明问来使,草木入诗题。
安得人爱惜,高与南檐齐。
闻故园山茶为人所折
山花昔年植,正在竹亭西。
译文:山花曾经在竹林的西侧被种下。
注释:山花:山茶花。昔年:从前。植:栽种。竹子的亭子西边。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对过去种植的山茶花的回忆,以及它们现在的位置。
雨露频长养,岂同蒿与藜。
译文:雨露频繁地滋养着,怎么能比得上蒿草和藜叶?
注释:雨露:指水分。频长:频繁。长养:滋养。蒿与藜:均为野草,这里用来比喻山茶花。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山茶花的喜爱之情,认为它们得到了雨露的滋养,与其他野草不同。
廿年始还家,见此枝犹低。
译文:二十年后我才回到家乡,看到这株山茶花仍然低垂着头。
注释:廿年:二十年。还家:回家。低垂:低着头。
赏析:这句诗反映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对家乡的思念。他看到这株山茶花依然保持着谦卑的态度,让他感到欣慰。
隔岁缀芳蕊,花开剪成缇。
译文:隔年的山茶花上缀满了花朵,花瓣就像被剪裁出来的丝绸一样。
注释:隔岁:隔年的。缀:缀满。芳蕊:花朵。花开:开的花。剪成:剪裁成。缇:一种丝织品,这里比喻花朵。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山茶花的美丽景象,以及人们对它的喜爱。诗人通过对比,强调了山茶花的独特之处。
亭今已撤去,乱石甃为堤。
译文:亭子的遗址已经被拆除,乱石砌成了堤防。
注释:亭子:旧时的一种建筑物,用于观赏风景或休憩。撤去:拆除。甃:用砖石砌成。堤:堤防,这里指水坝。
赏析:这句诗表现了诗人对过去亭子遗址的回忆,以及它现在已经被拆除的事实。这也是一种对历史变迁的感受。
复此与花别,梦寐不能迷。
译文:再次与这些花儿告别,我无法入睡,因为思绪纷扰。
注释:复:重复。与花别:与花儿告别。梦寐:做梦、入睡时。迷:迷惘、无法自拔。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与山茶花告别时的不舍和困扰。他的思绪无法平静下来。
颇闻此树下,春来踏成蹊。
译文:我经常听说那棵树下的小路,春天来了,人们会踏出一条小径来。
注释:颇闻:常常听说。此树:指的是山茶花所在的地方。蹊:小路,这里指小径。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那些被人们踩踏的小路的记忆,以及他对自然美景的保护意识。
衡门不常关,顽童皆有携。
译文:我家的大门并不经常关闭,顽皮的孩子都会来拿东西。
注释:衡门:横木做成的门,这里指农家的门。常关:经常关闭。顽童:调皮的孩子。有携:有来拿东西。
赏析:这句诗描述了诗人家的门前环境,以及孩子们的淘气行为。这种生动的场景给人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如何忍攀折,狼籍满春泥。
译文:我不忍心去攀折它,因为地上已经布满了春天的泥土。
注释:如何:怎么,如何忍得住。攀折:攀爬并折断枝条。忍:忍受、忍耐。狼籍:杂乱无章的样子。满:充满、填满的意思。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自然环境的决心。他不忍心去破坏大自然的美。
遂令鸟雀至,月夜无枝栖。
译文:于是鸟儿和麻雀飞来了,在月光下的夜晚找不到栖息的地方。
注释:遂令:于是让。至:来临。月夜:月光明亮的夜晚。无枝栖:没有树枝可以休息的地方。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鸟儿和麻雀在月光下寻找栖息的地方的情景,突出了夜晚的宁静和和谐。
渊明问来使,草木入诗题。
译文:陶渊明询问使者,草木被写入了他的诗中。
注释:渊明:陶渊明,即陶潜,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以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作闻名于世。来使:使者,这里指陶渊明。草木入诗题:指草木进入诗歌的创作内容。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的敬仰之情,他认为陶渊明的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