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开日是重阳,坡翁妙语不可当。
我云但得花之趣,何必秋来菊有黄。
神仙中人寿且康,老年见客才下堂。
幅巾飘飘映华发,导我直过东篱傍。
庵居春风定先到,已见菊苗三寸长。
浩歌渊明饮酒章,悠然依旧虞山苍。
素琴无弦旧有例,当春赏菊嗟何妨。
封题一笑报苏子,为我转致陶柴桑。
【注释】
相城:即相国寺,在今苏州市内。沈陶庵、天全翁:均为作者友人。菊之趣:指菊花开时赏菊的乐趣。仙中人:指长寿之人。幅巾:古代文人常戴的一种宽边头巾。东篱:东边的篱笆,此处泛指篱笆旁。封题:指书写的信件或诗文。苏子:苏轼。陶柴桑:陶渊明字元亮,自号柴桑居士。
【译文】
菊花盛开的时候是重阳佳节,坡公妙语不可当。
我说过只要欣赏得到菊花的乐趣,何必一定要等到秋天菊花才黄。
神仙一般的人寿命长而且健康,老年人见客才离开自己的家堂。
飘飘拂拂的幅巾映照着华发,引导我直接走到东篱边上去观赏菊花。
春风先到庵中,已经看见菊苗长了三寸长。
唱起陶潜饮酒诗章,悠然依旧虞山苍茫无际。
素琴不用弦,旧例有之,当春天赏菊何妨?
封题一笑报苏子,为我转呈陶柴桑。
【赏析】
此诗为诗人为沈陶庵和天全翁赏菊所作。首联点出“秋菊”,颔联说“花之趣”,颈联写“东篱”。
“神仙”二字暗点“菊”。“仙中人寿且康”,暗用陶渊明《归园田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意。尾联又写自己“幅巾”飘飘而入。“东篱”与“幅巾”呼应,都是隐者的风神。
中间四句,从“花之趣”说起,说只要欣赏到菊之美,便足矣,不必等待其开落之时。“何必秋来菊有黄”,“何必”二字,道尽了赏花者的心态。
后四句,写自己对陶潜的崇敬之情。陶渊明是晋宋之际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他以“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而闻名于世,但世人皆知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却不知他在菊香满园的日子里,依然保持着超脱物外、悠闲自在的心境。
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咏菊诗,它通过描写诗人观赏秋菊的情景,赞美了菊花的清丽幽香,表现了诗人对陶渊明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