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日曈曈照曙筵,儒衣秩秩拜钧天。
杖藜碧涧谈经罢,梅柳迎春又一年。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与评价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通读全诗,然后抓住诗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来分析,最后结合诗人的情感来理解。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作者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追忆,抒发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短暂的感慨。第一句写日光照耀着曙色中的宴席,“儒衣秩秩”“拜钧天”点明时间、地点及对象,“化日曈曈照曙筵”一句,化用《古诗十九首》“晓星正新汉”,以晓星喻指太阳,写出了清晨的朝气蓬勃,“儒衣秩秩”写朝官们穿着儒服,整齐有序地来到宴会上,“拜钧天”指向皇帝献礼。第二句写在碧涧边杖藜(即藜杖)的读书人,经过一番讨论后结束了这次谈话,“碧涧”点明地点,表明读书人是在清幽的山水之间进行学术交流,“经罢”表明已经结束,“又一年”暗示出时间的流逝。第三句是说,梅花与柳树迎风招展,春天再次来临。

【答案】

(1)至日:到日子。即事:即景而作。

(2)化日:阳光。 曈曈:明亮的样子。照曙筵:照临宴席,指太阳光照亮了早晨的宴席。儒衣:古代学者所穿的儒服。秩秩:整齐的样子。

(3)拜钧天:向皇帝献礼,钧天为天上的乐声,这里指朝廷。

(4)碧涧:绿水,山涧。经罢:结束了辩论。

(5)梅柳:指早春的景物,表示时序之更替。又一年:指春天到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