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静云开天日晴,草平沙软小舆轻。
蒙茸虚有狐裘在,蹀躞时闻马足声。
卖药僧归山麓去,负薪人避道傍行。
倦来暂憩清河侧,折足铛调骨董羹。
【解析】
此诗为作者晚年的代表作之一。诗人以“清河”为题,描绘出一幅宁静、恬淡的山村风光图,抒发了对闲适生活的无限向往。“风静云开天日晴,草平沙软小舆轻”,写景抒情,渲染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气氛。“风静云开”是说天气晴朗,没有风,也没有雪。“草平沙软”则说明天气很温暖,春暖花开,绿草如茵。“蒙茸虚有狐裘在”,这里用典,意在表明作者自己身处山林,却仍想追求官场生活,而这种欲望只能成为泡影,所以“时闻马足声”。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渴望。“卖药僧归山麓去,负薪人避道傍行”,描写了一幅市井生活的画面:一个卖药的和尚从山里回来,正在向山下走去;一个挑柴的人从山上下来,正躲在路边。“鬻医”即卖药,“负薪”指挑柴。这些细节的描写,使画面显得更加生动、真实。“倦来暂憩清河侧,折足铛调骨董羹。”“负薪”与“折足铛”相对照,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山野生活之清贫。“骨董羹”指粥,因为粥是用骨头熬的,故称“骨董羹”。“折足铛调骨董羹”写出了诗人在山野生活中,依然能保持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最后两句“负薪人避道傍行”,“鬻医”与“负薪”相对照,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山野生活之清贫。“骨董羹”指粥,因为粥是用骨头熬的,故称“骨董羹”。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山野生活的向往。
【答案】
回至清河小憩
风静云开天日晴,草平沙软小舆轻。
蒙茸虚有狐裘在,蹀躞时闻马足声。
卖药僧归山麓去,负薪人避道傍行。
倦来暂憩清河侧,折足铛调骨董羹。
赏析:
这首诗写于公元834年(唐宪宗元和九年)春天。当时杜甫已经59岁,他的官位已由检校工部员外郎升为左拾遗。这时他已经离开长安十年了,在这段时间中,他经历了许多坎坷,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政治理想。因此,当他来到清河边的时候,心情十分复杂。一方面,他对朝廷中的腐败现象感到不满,另一方面,他又对官场上的勾心斗角感到厌倦。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首联“风静云开天日晴,草平沙软小舆轻”写景抒情。意思是:风停了云散了天气放晴了,草地又宽又平沙地柔软小车轻松。“风静云开”是说天气晴朗,没有风,也没有雪。“草平沙软”则说明天气很温暖,春暖花开,绿草如茵。这两句诗渲染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气氛。
颔联“蒙茸虚有狐裘在,蹀躞时闻马足声”通过具体的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出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憧憬之情。诗人想象着自己身着狐裘在山间徜徉的情景,时而听到马蹄声传来,仿佛置身于繁华的都市之中。然而,这种想象并不能掩盖诗人心中对于官场的渴望,反而更加凸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无奈。
颈联“卖药僧归山麓去,负薪人避道傍行”则是对市井景象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于平民百姓生活的关注。这两个人分别代表了不同的阶层,卖药的和尚代表着知识阶层,挑柴的人代表着劳动人民。他们各自忙碌着自己的事情,相互之间保持着距离。这种场景反映出社会的等级观念和贫富差距。
尾联“倦来暂憩清河侧,折足铛调骨董羹”表达了作者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诗人来到清河边后,暂时停下来休息了一下。他发现这里的环境非常优美,于是他便决定在这里定居下来。然而,由于家境贫寒,他无法购买足够的粮食来煮成粥吃,只能用骨头熬成的汤来充饥。这两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的生活状况,还透露出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以及人物动作的刻画来表达作者的情感。诗人在描绘出一幅宁静、恬淡的山村风光图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