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残夜未央,六阴极处转三阳。
羲和自有无穷意,凤历因留不尽行。
去国两年犹昨日,县家百里亦他乡。
换符祀灶聊随俗,自叹闲官反学忙。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次东园先生除夕韵:次韵,即用原作的韵脚来写自己的诗。东园先生:诗人的朋友或熟人。除夕:农历年的最后一天。

爆竹声残夜未央,六阴极处转三阳。羲和自有无穷意,凤历因留不尽行。去国两年犹昨日,县家百里亦他乡。换符祀灶聊随俗,自叹闲官反学忙。

译文:

鞭炮声在午夜时分响起,但夜色还未完全消失,太阳已从地平线升起,照亮了大地。

羲和(古代神话人物,主管天文)自有无穷的意蕴,而凤历(一种古代的历法)因此得以延续,不断前行。

离开国家已经两年,但仍然感觉仿佛才过去两天。虽然只是百里之遥的县城,也感觉像是另一个世界。

更换灶神的符咒是顺应世俗的习俗,但自己却感叹无事可做,反而感到忙碌。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除夕夜晚景象的诗。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将除夕之夜的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首句“爆竹声残夜未央”,描绘了除夕之夜的热闹景象。爆竹声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使人们感受到了节日的热烈气氛。同时,“夜未央”也暗示了除夕之夜的漫长和深沉,为接下来的诗意铺垫。

第二句“六阴极处转三阳”,则是对天空变化的生动描绘。在冬至这一天,阴气达到最低点,阳气开始上升,形成阴阳转变的奇特景象。这种变化象征着新的生机和希望的到来。

第三句“羲和自有无穷意,凤历因留不尽行”。这里的“羲和”指的是古代传说中负责观测日出的太阳神,而“凤历”则是一种古代的历法。诗人用这些意象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岁月如流,太阳始终在运动,而人的生命也在不断地消逝。这种对比引发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思考。

第四句“去国两年犹昨日,县家百里亦他乡”。这里描绘了诗人远离故土、身处异乡的情景。虽然已经离开故土两年,但故乡的感觉依然如昨;虽然身处百里之外的他乡,但仍然难以找到归属感。这种情感使得诗人更加怀念故乡,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第五句“换符祀灶聊随俗,自叹闲官反学忙”。这里的“换符”指的是民间的一种习俗,人们会在除夕这天祭祀灶神。而“闲官”则是指诗人自己所处的职位。诗人用“反学忙”来形容自己在忙碌中度过的除夕之夜。尽管身处官场,但诗人却感到无所事事,反而更加忙碌。这种反差使得诗人对自己的现状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整首诗以除夕之夜的景象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社会现象,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无常、家乡情怀和官场生活的深刻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