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频随父,难虞自幼龄。
新归作吴语,初读喜葩经。
笔札能多取,弦歌解细听。
童魂方二尺,可复伴囊萤。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哭亡儿明道》。
首句“万里频随父”,意指苏轼的儿子明道(苏轼的长子,字伯康)去世后,苏轼常常怀念他。这里的“万里”表达了诗人对儿子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二句“难虞自幼龄”,意为难以忍受从小失去儿子的痛苦。这句诗体现了苏轼在失去孩子时的巨大悲痛。
第三句“新归作吴语”,指的是苏轼的儿子明道死后,苏轼回到家乡,开始学习吴地的语言和习俗。这里的“新归”表明了儿子去世后的悲伤情绪。
第四句“初读喜葩经”,意在表达诗人看到儿子留下的遗物时的喜悦心情。这里的“葩经”指的是佛教经书,苏轼可能通过阅读这些经书来寄托哀思。
第五句“笔札能多取”,表示诗人从儿子留下的书信和笔记中获取了很多知识。这里的“笔札”指的是书信或笔记。
第六句“弦歌解细听”,意为诗人在弹奏乐曲、吟诵诗歌时,仿佛听到了儿子的声音,感受到了他的陪伴。这里的“弦歌”指的是音乐和诗歌。
最后一句“童魂方二尺,可复伴囊萤”,意在表达诗人对孩子的思念之情。这里的“童魂”指的是孩子的魂魄,而“囊萤”则是古代学子用萤火虫来照明读书的象征。苏轼通过这句诗表达了对孩子的深深怀念。
赏析:这首诗是苏轼对其儿子的追忆与悼念之作,通过对儿子生前的生活点滴以及死亡后的种种表现,展现了苏轼对儿子深深的思念与悲痛。诗中的关键词“吴语”、“葩经”、“笔札”、“弦歌”等都反映了诗人对于儿子的深切怀念。整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无尽的思念与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