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齐死于名,蹠蹻死于利。一笑古来人,多为名利系。
古人已矣醉埃尘,不如饮酒全吾真。酒酣梦入醉乡去,忽复捞月沧江滨。
觉来不问此何日,一声长啸通天津。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将诗歌分解成句子,逐句解释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分析诗歌的意境特点及作用,最后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人的情感态度。

“醉歌”是题目,直接点明诗题,全诗围绕“醉”字展开,表现了诗人对名利的鄙薄和追求真我的人生态度。首联“夷齐死于名,蹠蹻死于利”,以夷齐和跖蹻的典故,来说明人应当为名或为利而牺牲生命,这两句是说:为了名声,夷齐死了;为了利益,跖蹻也死了。夷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君的儿子,曾让位给弟弟,后被兄弟放逐到颖川,饿死在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市东南)。他的弟弟后来做了周朝的国君,即周武王。传说他死后,天下归服。夷齐不愿做官,宁愿守节。他与伯夷、叔齐并称为“三圣”。夷齐的故事成为后世士大夫高风亮节的象征,也是儒家极力推崇的典范。跖蹻即盗跖,相传他是春秋末期鲁国人,以打家劫舍为生。据说他曾杀猪、舂粮食、纺麻线、织布、贩酒等,还教徒弟习武。后来,因行迹不检,被诸侯驱逐。跖蹻的故事成为后世小人的代名词,也成为儒家极力诋毁的对象。“一笑古来人,多为名利系”,“一笑”二字,道出了作者对于名利的不屑一顾和淡泊之心。“名利”二字,是封建社会文人士大夫所极力追求的。然而,作者认为,世上那些追逐名利的人,都是被名利所束缚的人,他们只懂得追逐名利,却不懂得放下名利。

颔联“古人已矣醉埃尘,不如饮酒全吾真。”承接上联,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古代那些追求名利的人,最终都成了尘埃。作者认为,与其追求名利,不如像古人那样醉于尘埃之中,保持自己的真我。这里,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于名利的追求并不执着,而是以一种超然的态度看待名利。尾联“酒酣梦入醉乡去,忽复捞月沧江滨。”“忽复”二字,写出了诗人对名利的追求并非始终如一。在诗人看来,人生就像一场梦一样,有时候,我们会被名利所迷惑,有时候,我们又会抛开名利去做别的事情。

颈联“觉来不问此何日,一声长啸通天津。”写诗人醒来之后的状态。诗人醒来后,并没有去考虑自己醒来的时间是何时,而是发出了长长的长啸声(通天津,指通晓天地之理),以此来表达他对名利的淡薄之情。

尾联“觉来不问此何日,一声长啸通天津。”写诗人醒来后的状态。诗人醒来后,并没有去考虑自己醒来的时间是何时,而是发出了长长的长啸声(通天津,指通晓天地之理),以此来表达他对名利的淡薄之情。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的方法,表达了作者对名利的淡然态度。首联用历史典故表明人应该为名或为利而死;中间两联则表明人应该摆脱名利的束缚;尾联则表明作者已经超脱名利。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感情真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